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519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土-水特征曲线测定过程中潜在影响因素与异常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钢  杨庆 《岩土力学》2014,299(2):397-406
基于压力板仪对相同制样参数的4个环刀试样与12个三轴试样进行土-水特征曲线(SWCC)试验,研究影响试验的各种潜在因素以及相关的异常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即便是相同条件制备的试样,其SWCC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与土的颗粒级配不良有直接关系,而与平衡时间无关;蒸发效应在SWCC试验中持续存在,并在平衡后期成为失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平衡条件应适当修正;试样的侧面防护对试样的SWCC影响显著,特别对于大高径比试样,蒸发效应将因其侧面防护脱离而成为失水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SWCC的试验结果;横向裂纹这一异常现象并未影响SWCC测量结果,但其产生机制却可能反应了轴平移技术的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其他相关试验成果,对SWCC试验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2.
膨胀土裂隙图像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伟  刘观仕  姚婷 《岩土力学》2014,35(12):3619-3626
裂隙特征作为膨胀土裂隙研究的基础,其定量化描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裂隙对膨胀土工程性质的影响。以膨胀土平面裂隙为研究对象,使用数码摄影获取膨胀土裂隙图像,通过优化和改进裂隙图像处理方法及裂隙特征提取方法,获得膨胀土裂隙的各特征参数。对于裂隙图像处理方法,采用改进的局部阈值二值化方法,相比大津法能更好地将裂隙和背景区分开来,而通过标记连通区域的方法有效去除了裂隙二值图像中全局分布的细小杂点,同时,利用闭运算填充了裂隙图像中细小的孔洞和缺口,上述处理方法使裂隙二值图像更清晰可靠。对于裂隙特征提取方法,基于对裂隙端点和交点的快捷识别能力,选择了查找表方法作为裂隙条数统计的基础;改进了端点识别算法以去除毛刺,提高了裂隙长度统计的精度;采用改进的最小外接矩形算法进行裂隙宽度的统计,提高了计算精度,节省了计算时间;尝试采用玫瑰花图进行裂隙方向统计,更直观明了地分析裂隙方向及条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3.
含双裂隙岩石裂纹演化机理的离散元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明镜  陈贺  张宁  房锐 《岩土力学》2014,35(11):3259-3268
采用离散单元法探讨了预制双裂隙岩石的裂纹演化机理。用近期从试验资料提取的无胶结厚度含抗转动能力的岩石微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离散单元法商业软件,模拟了含不同预制倾角的双裂隙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的扩展与贯通规律,揭示了裂纹演化的宏微观机理。同时,将离散元法DEM岩石试样的裂纹的扩展和贯通规律以及强度特性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预制裂隙之间以及端点处的拉应力集中是导致裂隙岩石破坏的主要原因,且DEM数值试验得到裂纹的演化规律与室内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含30°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容易起裂,含75°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困难起裂,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裂纹在垂直于主应力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导致试样受拉区域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94.
从理论上分析了焦散线法在压剪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测量中的应用,并利用焦散线法测量了有机玻璃标本中两组预制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该方法可综合考虑裂纹面上的摩擦作用、裂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外载荷. 由于不需要了解边界条件,从而提高了测量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5.
开河期冰盖横向冰缝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春季随着流量或水位增加,冰盖底部受水流上举力作用发生弯曲,首先在岸壁附近形成纵向冰缝,破坏冰盖与岸壁的冻结,导致冰盖体中间部分与岸壁脱落分离。采用弹性基础梁的理论及计算方法,通过对冰盖体弯矩及弯曲应力分析,针对平面弯曲和垂直弯曲两种弯曲形式导致冰盖体横向冰缝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横向冰缝间距的计算表达式。计算结果得到了实测资料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冰缝间距与开河初期冰盖宽度、厚度、冰的抗弯强度及地貌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6.
杨在林  许华南  黑宝平 《岩土力学》2013,34(8):2378-2384
采用Green函数、保角映射等方法分析SH波上方垂直入射时弹性半空间中椭圆形弹性夹杂与任意方位裂纹的相互作用。首先,求解含椭圆形弹性夹杂的弹性半空间内任意一点承受时间谐和出平面线源荷载作用时的位移基本解,即Green函数,再结合裂纹切割法构造裂纹,得到SH波上方垂直入射时椭圆夹杂和裂纹同时存在条件下的位移场与应力场。作为算例,给出大量的数值结果,探讨不同参数情况下弹性夹杂周边动应力集中系数(DSCF)、地表位移及裂纹尖端动应力强度因子(DSIF)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参数的变化会对三者的分布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高土石坝裂缝分析的变形倾度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翀  张宗亮  张丙印  袁友仁 《岩土力学》2013,34(5):1453-1458
土石坝张拉裂缝一般由坝体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引起,是土石坝破坏的主要诱因和表现形式之一。将基于现场沉降监测资料的传统变形倾度法进行了扩展,通过在有限元计算程序中嵌入变形倾度计算模块,发展了基于有限元变形计算的变形倾度有限元法。该方法简洁实用,方便与常规有限元变形计算相耦合,可作为在工程设计阶段分析和估算土石坝是否会发生表面张拉裂缝的实用方法。应用所发展的变形倾度有限元法,以糯扎渡高心墙堆石坝工程为例,进行了坝体后期变形引起坝体表面发生张拉裂缝的敏感性计算分析,探讨了高土石坝变形倾度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坝体后期变形的关系,发现对糯扎渡高心墙堆石坝,坝顶后期沉降最大值小于坝高0.39%,可作为防止发生坝顶横向张拉裂缝的控制工况。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说明提出的方法可用于高土石坝的裂缝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8.
煤矿开采导水裂缝发育高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开采形成的导水裂缝,一旦波及煤层上覆水体,则会导致水流入或溃入井下,直接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在总结分析现有导水裂缝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理论推导的方式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导水裂缝高度与煤层开采厚度、覆岩性质等因素的关系,明确了导水裂缝高度与采厚的平方根存在正比例关系。指出当基岩上覆有粘土冲积层或其他类似岩层时,极限曲率增量与岩层物理性质、厚度的关系对确定导水裂缝高度具有重要作用,当粘土冲积层厚度不小于2倍采厚时,粘土冲积层内下行裂缝穿透粘土层的可能性小,为特定条件导水裂缝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9.
当前,国家收紧地根,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各地建设项目顺利落地的制约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结合莱芜实际,分析了规划修编、指标利用、挖潜存量、加快供地等做法,对保障项目用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hake‐table tests of a 2/3‐scale, three‐story, two‐ba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infilled with unreinforced masonry walls. The specimen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California in the 1920s.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had nonductile reinforcement details and it was infilled with solid masonry walls in one bay and infill walls with window openings in the other bay. The structure was subjected to a sequence of dynamic tests including white‐noise base excitations and 14 scaled historic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records of increasing intensi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was satisfactory considering the seismic loads it was subjected to.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of the specimen and the major findings from the shake‐table tests, includ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the load resistance, the evolution of damage, and the final failure mechanism.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