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94篇 |
免费 | 1993篇 |
国内免费 | 30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5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841篇 |
地质学 | 9275篇 |
海洋学 | 693篇 |
天文学 | 144篇 |
综合类 | 621篇 |
自然地理 | 3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86篇 |
2021年 | 442篇 |
2020年 | 390篇 |
2019年 | 474篇 |
2018年 | 290篇 |
2017年 | 354篇 |
2016年 | 399篇 |
2015年 | 451篇 |
2014年 | 545篇 |
2013年 | 510篇 |
2012年 | 565篇 |
2011年 | 602篇 |
2010年 | 502篇 |
2009年 | 547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542篇 |
2006年 | 492篇 |
2005年 | 422篇 |
2004年 | 408篇 |
2003年 | 367篇 |
2002年 | 349篇 |
2001年 | 322篇 |
2000年 | 309篇 |
1999年 | 327篇 |
1998年 | 252篇 |
1997年 | 281篇 |
1996年 | 235篇 |
1995年 | 187篇 |
1994年 | 158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西藏南部的定日、嘎拉至青海铜铁山的天然地震探测剖面,实际路线长约2000km,布设了约110台便携地震仪,记录了数百次远震和近震事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资料处理与解释.依据SKS,PKS,ps等横波分裂特征计算的青藏高原中部上地幔的地震各向异性表明:研究区各构造单元内的地震各向异性有明显变化,发现上地幔各向异性快速波的偏振方向与造山带的走向不完全一致.在雅江缝合线、崩错-嘉黎、唐古拉山口、昆仑山口几条断裂带处南、北各向异性出现显著的差异,而金沙江缝合线和班公-怒江缝合线的南、北则没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变化.由P波走时残差,利用层析技术反演了400km深度内的速度图像,可以看出近地表100km范围内速度的不均匀变化与地表划分的构造单元很吻合,进一步佐证了青藏高原是由不同时期的微板块拼合而成的认识.在青藏高原中部150km深度以下发现了多处低速区.在金沙江缝合带下方约200km深度处有一长250km以上、延伸150km的低速体,推测可能是一地幔柱.利用PS转换波划分的界面,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低速层和高速层交替出现的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992.
许家窑泥河湾河-湖相沉积物磁化率(k)、天然剩磁(NRM)、饱和等温剩磁(SIRM4T)、非磁滞剩磁(ARM)及S比率(IRM-0.3T/IRM4T)等磁学参数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许家窑泥河湾层从布容/松山界线到氧同位素阶段5(0.13MaB.P.)基本上是连续沉积,沉积速率保持在约2.45cm/103a左右;2)与同期形成的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类似,许家窑河-湖相层也很好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第四纪气候和环境特征,其典型特征为冰期时高矫顽力赤铁矿含量的显著增加,而间冰期则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及磁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3)由尝试建立的S比率时间标尺所确定的许家窑古人类遗址处的地层年代约0.5MaB.P.,与先前报道的化石的UTh绝对年龄(0.1MaB.P.)不一致;4)与k相比,S比率与SIRM更适合作为河-湖相沉积物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5)以2.45cm/103a的沉积速率来推算,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正常的河-湖相沉积,而直接接受的类似于黄土状的粉尘并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93.
【研究目的】通过箭猪坡锑多金属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箭猪坡矿床锑多金属矿找矿工作,研究了深部成矿模式,分析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瞬变电磁测量(TEM)、地电化学测量等方法在深部找矿中的作用和效果。【研究结果】可控源测量能反映深部断裂带的延深情况,瞬变电磁测量低电阻率能有效识别矿化带或控矿断裂带,地电化学测量Pb、Zn、Sb元素变化曲线峰值能指示矿化体的存在。【结论】箭猪坡锑多金属矿地质-物探-化探测量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建立为五圩地区深部找矿提供了可以识别的探测目标,CSAMT、TEM及地电化学测量综合方法能探测控矿断裂的深部特征,综合信息特征的找矿方法是构造控矿的有效技术手段。创新点:采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方法构建多源信息找矿模型,预测深部矿体的位置、规模。 相似文献
994.
豫南地区发育着铜多金属及贵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矿化与断裂构造破碎带密切有关,使“矿体、矿群、矿带”呈间距平行展布的特征。矿床可分为产于前寒武纪变质碳酸盐岩系中、产于变质中、基性岩系中和产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中三类铜多金属和贵金属矿床。提出了在围山城、银洞坡、刘山崖和杜家畈矿区外围以及银洞沟—马大庄、河嘴—驼店、犁铧寨—南湾—皇城山和南马畈—柳林等找矿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995.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一带。矿化带长大于60km,宽10~200m,可分为南、东、北3个铅锌矿化带,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其中南矿化带长大于20km,宽20~120m,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东矿化带长大于30km,宽20~200m,地表已发现7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km,宽10~100m。矿体一般长100~2560m,厚0.80~10.01m,锌品位1.05%~10.82%,铅品位0.55%~7.54%。主矿体长2560m,厚1.46~32.53m,平均厚约7.60m,最厚28.40m,锌品位1.45%~11.42%,平均4.47%。矿化带主体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组成,产于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中。矿化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经预测,马元地区铅锌矿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具有形成超大型铅锌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6.
以深圳某建筑深基坑滑塌为例,在现场实物和相关资料调查的基础上,从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对基坑滑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导致该基坑支护工程滑塌的主要原因是土钉和锚索抗拔力不足.最后针对目前深基坑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设计方案的审查、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土钉墙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永1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中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盆地腹部形成车莫隆起带,使得下伏西山窑组地层受到超覆、削蚀,形成了一系列岩性、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不整合体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对不整合结构进行了三级层次划分:一级为盖层和不整合体层;二级将不整合体层分为上覆层、不整合层及下伏层;三级是成藏要素级,包括运聚层、隔挡层、风化黏土层和风化淋滤带。借助测井资料,运用岩性、物性、岩石学特征等分析不整合体纵向结构,研究区不整合体三级结构发育完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通过自然伽马反演明确不整合体结构层中运聚层和隔挡层的展布。风化淋滤带厚度自高部位向凹陷方向逐渐减薄,风化黏土层反之,二者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不整合体的结构控制了本区最重要的两类储盖组合,分别是不整合体上覆层-不整合体盖层的储盖组合及不整合体下伏层-风化黏土层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998.
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测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其致密化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为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属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中—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具有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高及胶结物含量低的"两高一低"特征;垂向上以4 100和4 500m为界,可划分为减小原生孔、稳定混合孔及增加次生孔3个孔隙演化带;孔隙主要为中—小孔,孔喉类型以分选较差的中-细孔—细喉型为主,连通性和渗流能力相对较差,结构相对较差。储层致密化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性、岩石主要成分、储层埋藏深度及胶结物赋存状态4个因素,构成了致密化的背景、内因和外因;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低成分成熟度、高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储层埋深大、压溶作用大量减孔,以及不同类型胶结物以4种状态充填孔喉,形成了八道湾组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新疆阿尔泰某多金属矿区为例,对岩矿光谱特征、不同岩性段岩石化学特征、细分红外光谱遥感图象色调异常进行研究并通过野外验证后提出:Fe3+除在900nm 处具有强吸收特征外,在2150nm 附近有一个反射峰特征;细分红外光谱遥感图象色调异常的形成机理是与 Fe3+的2150nm 附近的反射峰特征有关的综合光谱信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的不同结构构造及矿化类型岩石中矿物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及对比,认为不同结构构造及矿化类型岩石的形成与不同成岩-成矿阶段流体的演化特点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表明其成矿作用主要经历3个成矿流体演化阶段:成岩期(均一温度:84℃~162℃)、主改造期(均一温度:145℃~227℃)及次改造期(均一温度:129℃~177℃)。3期流体的盐度变化不大,多处于4%~10%之间,而它们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H4和CO2。成岩期流体演化形成了砂岩铜矿的初始矿源层及贫矿体,矿化程度高的地方甚至形成浸染状或纹层状矿石;改造-成矿期的流体则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现今受构造控制的条带状、脉状富矿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