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0篇
  免费   2256篇
  国内免费   3024篇
测绘学   458篇
大气科学   1526篇
地球物理   2292篇
地质学   6955篇
海洋学   1269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646篇
自然地理   994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525篇
  2021年   612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598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591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659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614篇
  2006年   604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474篇
  2003年   409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35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2002牟夏季高温期间合肥市城市小气候考察的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以及热岛强度的历史变化。结果表明:1)合肥市夏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与冬季明显不同,夏季晴天一天中热岛强度只出现一个峰值,其基本特征与Oke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模式曲线非常相似,而冬季与高纬地区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市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接近。这反映了冬、夏两季人类活动、能源消耗量的不同;2)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合肥市热岛面积、分布形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主要分布特征和强度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2.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热岛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为了精确细致地描述其时空分布,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城市热岛现象,主要归纳为:气象站法、定点观测法、运动样带法、遥感测定法以及模拟预测等.最后,认为各种测定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多种测定方法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13.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 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 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相似文献   
114.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5.
乾安地区盐碱地显热通量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给出了用大孔径闪烁仪在 2 0 0 0年生长季观测到的盐碱地区显热通量的主要结果 ,并初步计算了当地的水热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乾安盐碱地区显热通量占净辐射量的百分比在干旱、非生长季达到 6 5 % ,在多雨、植被生长季仅为 11% ;显热通量因降水而明显降低 ,幅度与降水强度有关 ,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征。文中还把LAS的测量结果与传统的梯度法作了比较 ,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6.
翁时瑞 《福建地质》2002,21(3):169-171
介绍了福州地热XG3深井采用气举反循环施工技术的实践过程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找到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这对于研究富碱斑岩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揭示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具有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Papadimitriou  P.  Voulgaris  N.  Kassaras  I.  Kaviris  G.  Delibasis  N.  Makropoulos  K. 《Natural Hazards》2002,27(1-2):15-33
On 7 September 1999 at 11:56 GMT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Mw = 6.0) occurred close to Athens (Greece). The rupture process is examined using data from the Cornet local permanent network, as well as teleseismic recordings. Data recorded by a temporary seismological network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The mainshock was relocated at 38.105°N, 23.565°E, about 20 km northwest of Athens. Four foreshocks were also relocated close to the mainshock. The modeling of teleseismic P and SH waves provides a well-constrained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shock (strike = 105°, dip = 55° and rake = -80°) at a depth of 8 km and a seismic moment M0 = 1.01025 dyn·cm. The obtained fault plane solution represents normal faulting indicating an almost north-south extension. More than 3500 aftershocks were located, 1813 of which present RMS < 0.1 s and ERH, ERZ < 1.0 km. Two main clusters were distinguished, while the depth distribution is concentrated between 2 and 11 km. Over 1000 fault plane solutions of aftershocks were constrained, the majority of which also correspond to N–S extension. No surface breaks were observed but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 of the mainshock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tectonics of the area and with the focal mechanisms obtained by aftershocks. The hypocenter of the mainshock is located on the deep western edge of the fault plane. The relocated epicenter coincides with the fringe tha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deformation observed on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image. The calculated source duration is 5 sec, while the estimated dimensions of the fault are 15 km length and 10 km width. The sourc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unilateral eastward rupture propagation, towards the city of Athens. An evident stop phase observed in the recordings of the Cornet local stations is interpreted as a barrier caused by the Aegaleo Mountain.  相似文献   
119.
We show that spurious large non-double-couple components can be obtained in inversions for the full deviatoric moment tensor for shallow crustal earthquakes due to inaccurate Earth models. The traditional “best double-couple” solution does not in general provide an optimal estimate of a double-couple mechanism, and is only reliable when the non-double-couple component of the full deviatoric solution is small. The inverse problem for the moment tensors of the 1998 Antarctic Plate and 2000 Wharton Basin strike-slip earthquakes is shown in each case to have two well-fitting minima in the misfit function of pure double-couple solutions. Such pairs of solutions are most likely to exist for earthquakes which are close either to vertical strike-slip or to dip-slip on a fault plane dipping at 45°. It is shown theoretically that these pairs of solutions aris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re double-couple constrain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wo elements of the moment tensor. No significant non-double-couple component is found for the shallow thrusting 1996 Biak, Indonesia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0.
震源时间函数与震源破裂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现代数字地震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震源时间函数,另一个是地震震源的时空破裂过程。首先,从地震断层位移表示定量出发,介绍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破裂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两种从远场地震记录中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和获取有限断层面上时空破裂过程图像的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