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25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2.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53.
综合利用显微地层学和统计学方法,以河东煤田中北部8#煤层为例,研究了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与煤层裂隙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裂隙在不同显微煤岩类型煤体中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裂隙分布的位置与显微煤岩类型的组合序列有关。其结果对煤层气资源评价和煤层渗透性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西秦岭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基本沉积特征的研究和空间高程分布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西秦岭晚白垩世时期可能的构造地貌状态及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的空间变化规律。取得如下认识:①根据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洪积-冲积砾岩层之上普遍存在一套厚度不等的具有风成砂岩特征的红色中细粒砂岩和上部出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湖相沉积,结合现今多分布在不同水系分水岭之上,以及西秦岭中部宕昌-岷县-临潭断裂带两侧上白垩统红层地层顶面高程和底部角度不整合面高程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西秦岭无论在晚白垩之前经历了何种构造过程,晚白垩世具有整体稳定的泛沙漠-湖盆的古构造地貌状态,且断裂带不具备控制上白垩统沉积的构造边界性质;②现今离散型分布在西秦岭的上白垩统沉积地层反映的原型盆地不是孤立的、受区域断裂控制的山间盆地,而是统一的泛沙漠-内陆湖盆,现今的离散型分布是新生代以来地壳不均匀隆升和侵蚀的结果;③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产状,虽然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呈非完全水平状态,但总体产状平缓。从大区域尺度分析,可以近似看做原始近水平的古地貌面。通过对该角度不整合面高程信息提取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其高程分布具有从南西到北东、从北西到南东逐渐降低,穿越区域断裂带没有显著梯度变化,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具有整体性和隆升幅度呈连续梯度变化的特征。这可能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地壳隆升机制主要不是上地壳挤压逆冲缩短,而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下地壳或上地幔自西南向北东连续流变逐渐增厚,造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呈向北东突出的弧形扩展隆升。  相似文献   
55.
江苏南部地区煤层气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青 《江苏地质》2002,26(4):200-202
根据江苏南部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系的分布和规模、煤矿瓦斯涌出特征、煤的产气能力、煤层的储集条件等煤层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工作,认为该区煤层气资源存在一定的勘探开发前景,对各典型含煤区块煤层气综合评价出有远景区(A类)、较有远景区(B类)和远景差区(C类)。  相似文献   
56.
A precise knowledge of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is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cent rise of atmospheric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ree of these processes take place at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 boundary: bacterial consumption of methane and emission of bacterial or thermogenic methane. This study was initiated to quantify these processes on a regional scale in the Ruhr Basin and the Lower Rhine Embayment. Since these areas are subject to bituminous coal and lignite min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ally-induced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could be studied. The methane emission and consumption rate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 signal were measured at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 boundary using flux chambers. On most of the soils studied, methane consumption by bacteria was identified. Thermogenic methane was released only at some of the natural faults examined. In active and abandoned bituminous coal mining areas methane emissions were restricted to small areas, where high emission rates were measured.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methane at natural faults and in mining subsidence troughs was typical of thermogenic methane (−45 to −32 ‰ δ13C). Methane exchange balancing revealed that natural methane emissions from these two basins represent no source of atmospheric importance. However, methane release by upcast mining shafts dominates the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and is by abou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ethane consumption by bacterial oxidation in the soils.  相似文献   
57.
针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辽河油田海南构造带42口井进行低电阻率油所层的识别,建立一套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行之有效的测井解释方法。该方法对老井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挖潜和新井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8.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相似文献   
59.
红旗营子群研究——冀北铅锌银矿床的矿源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旗营子群主要分布于康保-赤峰深断裂以南,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北,大致相当于内蒙地轴范围内,冀北主要铅锌银矿床均分布于该地层中,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矿源导的红旗营子群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地质特征,据此提出了“三位一体”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0.
赣东北地区前震旦系地层金的原生富集趋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舣  周新民 《江西地质》1997,11(1):46-51
在分析变质岩的含金性及地球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认为与金成矿有关的主要元素均源自前震旦系。指出了金的原生富集趋势和存在的矿源层。为在该区寻找金矿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