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通过对某一工程桩基质量事故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经济合理有效地处理方案。该方案在充分利用原有桩基的同时,用人工级配的砂石料对原设计基底土进行换填,组合成刚性桩复合地基,有效地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使建筑物的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2.
刘晓娟  陈年来  田青 《中国沙漠》2014,34(1):191-196
选择海拔为3 762m(低海拔样地)和4 137m(高海拔样地)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群落作为研究样地,分别选取9个直径约50cm的囊种草丛,测定其下土壤的养分、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囊种草生长区域的土壤为对照,试图揭示囊种草对土壤微环境的修饰作用对海拔的响应。结果表明:囊种草的生长提高了其下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调节了土壤温度,在其冠层下维持了一个温度较为恒定的环境。随着海拔升高,环境条件的恶劣程度加大,环境压力增大,高海拔样地的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均低于低海拔样地,而囊种草对这些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作用则随海拔的升高而加强。  相似文献   
3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并减小沉降量。针对珠海地区的淤泥质土,进行了4种垫层厚度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并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将数值模拟得到的4种垫层厚度复合地基的沉降曲线与现场试验的沉降曲线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采用此模型计算了不同桩径和桩距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研究了桩径、桩距的改变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并对改变桩径和桩距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徐远杰  潘家军  刘祖德 《岩土力学》2009,30(10):3139-3144
基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施工的实际情况,指出了通常混凝土面板堆石数值计算在模拟面板施工算法上的缺陷。提出了面板堆石坝竣工期上游坝坡修整力学问题,建立了一种适合平面问题和三维问题的统一坝坡修整算法,对任何采用接触模型模拟垫层料和混凝土面板受力特性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都具有普遍意义,并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实现了该算法。算例分析表明:该算法简洁和有效,能够保持良好的网格形态,使接触非线性计算收敛速度极大改善,并使蓄水状态下混凝土面板和坝体计算结果更趋于真实。同时,对考虑堆石料流变特性,研究施工阶段或蓄水后混凝土面板与垫层之间是否会发生“脱空”现象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35.
黄俊杰  王薇  苏谦  李婷  王迅 《岩土力学》2018,39(5):1653-1661
为了分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建立了3组不同桩间距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离心试验模型及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自重、轨道和车辆荷载作用下,改变桩间距对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桩体应变、加筋垫层和桩体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桩间距不大于4倍桩径时,加筋垫层整体基本保持完好,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能逐渐趋于稳定,而桩间距达到6倍桩径后,桩顶刺穿加筋垫层,加筋垫层对桩土变形协调和传递荷载作用失效,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持续增大;当桩间距达到4倍桩径时,素混凝土桩最大应变值发生随上部荷载的增大反而减小的突变现象,最靠近坡脚的素混凝土桩最先产生弯曲破坏而不是剪切破坏,当桩间距增大至6倍桩径时,桩体弯曲破坏逐渐往路堤中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6.
复合地基桩体对垫层的刺入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亓乐  施建勇  侯仟 《岩土力学》2011,32(3):815-819
作为研究复合地基荷载传递规律和沉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桩体刺入变形量的分析与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复合地基沉降理论,但目前对于桩体刺入量的研究并不多。对现有桩体向垫层刺入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刺入量计算方法。通过与现有计算方法的比较,表明了方法的合理性。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其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大尺度圆形人工岛沉箱在浅水波浪中低速充气拖航状态下的阻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指出其阻力以形状阻力为主,而波浪中阻力增值相对较小,但变化规律复杂。对照其模型阻力试验结果,提出了该形状物体的阻力近似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系数。  相似文献   
38.
桩体复合地基柔性垫层的效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毛前  龚晓南 《岩土力学》1998,19(2):67-73
从阐述复合地基与桩基之间的区别入手,通过对桩体刺入垫层的研究,寻找在桩头呈理想球形孔条件下,垫层、桩体、桩间土三者模量与刺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了在刺入模式下的加固区复合模量计算问题。还讨论了复合地基桩上材料最优发挥状态问题,力图寻找最佳的桩土荷载分担比。  相似文献   
3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夫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Pa温度以及1 000 hPa与850 h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0.
Model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wo 1:100 scaled models of a typical concrete gravity substru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The two models had dimensions 0.5 m length×0.5 m width with the first model being a sealed closed bottom box of height 0.1 m and the second model being an open bottom box with skirt length of 0.1 m. The mass of the air cushion model was changed to accommodate various water plug heights within the skirt chamber. Each model was floated at a constant draft of 0.1 m and tested in water depths ranging between 0.03 m (shallow) and 0.8 m (deep). The environment comprised regular waves with periods ranging between 0.6 and 3.5 s and amplitude of 0.08–0.02 m. To quantify the dynamic response the heave and pitch motions of each model were measured.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solution based on long wavelength, linear wave assumptions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geometries in consideration. Improvements to the theory are sought using the forcing function from a boundary element code, as well as utilizing added mass coefficients from free decay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 that experimental trends compare reasonably well with analytical solution in particular for periods longer than the natural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roducing air cushion support into a CGS increases the pitch response, while having little effect of the heave 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