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8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817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637篇
地质学   2012篇
海洋学   997篇
天文学   1430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4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This paper reports a first estimate of the Holocene lake sediment carbon pool in Alberta, Canada.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lake sediment does not appear to depend strongly on lake size or other limnological parameters, allowing a simple first estimate in which we assume all Alberta lake sediment to have the sam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lberta lake sediments sequester about 15 g C m-2 yr-1, for a provincial total of 0.23 Tg C yr-1, or 2.3 Pg C over the Holocene. Alberta lakes may represent as much as 1/1700 of total global, annual perman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相似文献   
992.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富有机质沉积岩进行了初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冀北—辽西沉积盆沉积有机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代表白垩系早期沉积的滦平盆地大北沟组有机质丰度低,这不仅显示其所代表的沉积相带不利于有机质的聚集,也反映了当时生物不够繁盛;大店子组时期沉积相带发生了变化,有机质类型随着发生了变化,丰度有所增高,但总体上显示环境条件不利于生物的发育和繁盛。到了桥头组和义县组沉积岩有机质丰度大幅升高,表明生物界非常繁盛,古气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生成和堆积,总体上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较为频繁或交替性寒冷气候波动,具体的古气候环境状态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995.
西秦岭地区生物礁与铅锌矿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前人对西秦岭地区地层、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补充的实际资料,论述了生物礁与西秦岭铅锌矿的伴生关系及其成因联系.地质建造上,规模矿床赋矿地层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发育灰岩及生物灰岩;空间上,生物礁为沉积成矿洼地的障壁;层序上,沉积型铅锌矿和改造型铅锌矿与生物礁的伴生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一般赋存于生物灰岩或碎屑岩中,后者的矿体常赋存在生物灰岩与泥质岩的过渡部位,表现为礁硅岩套.与造礁生物有关的有机质可能在沉积成矿或改造成矿作用发生前的成岩过程中,参与了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及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萃取、运聚过程.板内伸展阶段的深源流体、陆内俯冲阶段的深源或岩浆热液注入先存的中低温富有机质卤水,分别导致了沉积和改造成矿作用发生.沿生长断裂发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促进了处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礁生长,并形成成矿洼地的障壁.生物礁在改造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利于改造成矿作用发生的成矿构造.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可拓工程方法,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物元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通过实际公路泥石流危险性等级的关联度计算,对四川地区雅泸高速公路的5条泥石流沟进行了评价,得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论。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上,而且所得的结果会更加合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和弱酸去钙法,对菲律宾蛤仔、文蛤、厚壳贻贝、泥蚶、缢蛏5种习见海洋经济贝类贝壳的断面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有机基质和蛋白质含量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5种贝壳的微观结构主要包含棱柱层和珍珠层;棱柱层晶体结构有斜棱柱层、球棱柱层、棱柱层、均质层和交错板状层5种类型,其中缢蛏只有斜棱柱层,而泥蚶除球棱柱层外,其他4种晶体类型均存在,此复杂结构可能与其贝壳强度大有关;珍珠层晶体结构有珍珠层和肌棱柱层2种类型,其中厚壳贻贝的珍珠层呈典型的“砖-泥”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其余4种贝壳珍珠层均由不规则块状结构组成。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文蛤、缢蛏和泥蚶4种贝壳都属于文石质壳体,无机相几乎由文石组成,而厚壳贻贝属于混合质壳体,无机相由文石和方解石组成;贝壳化学成分分析显示,5种贝壳有机质含量均为3%左右,而总蛋白含量占有机质的2.98%~7.21%,其中可溶性蛋白是不可溶蛋白含量的5.55~20.31倍。上述结果为贝壳形成机理的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8.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碳循环的基本变量,在海洋碳循环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2003—2020年南海区域遥感数据反演的POC数据集,分析了南海海域POC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POC的年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76.98~83.91 mg/m^(3);POC浓度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主要原因为南海近岸浅水海域POC浓度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沿岸流影响,远海区域内POC浓度主要受南海环流和水团控制。在季度上,第1—4季度POC浓度平均值为89.62,72.90,79.22,84.86 mg/m^(3);总体上POC浓度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南海受到冬季的东北季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影响,影响到南海海水混合层的结构变化,浮游植物在冬季比夏季更为繁盛。在月尺度上,1月POC浓度平均值达到最高值;2—4月POC浓度平均值快速下降,5月POC浓度平均值达到最低值;6—12月POC浓度平均值开始缓慢上升。以上研究结论可为南海碳循环、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黄东海海区总悬浮物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黄东海水体散射特性非常复杂,这是造成该海域水色区划特点显著的原因之一。文中利用2003年4月黄东海试验数据(HD200304)对总悬浮物(TSM,Total Suspended Matter)的后向散射概率~bbs和单位散射系数bs*进行研究。基于对现场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开发了总悬浮物后向散射概率模型,通过相对偏差分析表明,有近90%的样品反演相对偏差控制在±30%之内。对总悬浮物单位散射系数研究时,选择555 nm为参考波段,开发了不同波段间总悬浮物单位散射系数关系模型,通过相对偏差分析表明,有近94%的样品反演相对偏差在±10%之内,反演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000.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trital minerals (0.063~0.125 mm) in marine sediments provide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ediment.The detrit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21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as analysed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Th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ineral provinces: (I) province east of the Philippine Trench, the detrital minerals in this provinc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lcareous or siliceous organisms, with the addition of volcanogenic minerals from an adjacent island arc; (II) middle mineral province, clastic minerals including feldspar, quartz and colorless volcanic glass, sourced from seamounts with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 or erupting intermediate-acid volcano; (III) province west of the Palau—Kyūshū Ridge, the matter provenance within this province is complex; the small quantity of feldspar and quartz may be sourced from seamounts or erupting volcano with intermediate-acid composition, with a component of volcanic scoria sourced from a volcano erupting on the Palau—Kyūshū Ridge. it is suggested that, (1) Biogenic debris of the study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depth, with the amount of biogenic debris controlled by carbonate lysocline. (2) Volcaniclastic matter derived from the adjacent island arc can be entrained by oceanic currents and transported towards the abyssal basin over a short distance. The weathering product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submarine plateau (e.g.,Benham Plateau) and adjacent ridges provid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etrital sedime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scope of them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nsity of submarine weathering. (3) Terrigenous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d the adjacent Philippine island arc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is study area, and the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 is probably sourced from volcanic seamounts of intermediate-acid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