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8篇 |
免费 | 287篇 |
国内免费 | 2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地球物理 | 688篇 |
地质学 | 906篇 |
海洋学 | 8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95篇 |
自然地理 | 3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05篇 |
2003年 | 127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FINITE STAIN MEASUREMENT AND SHORTENING ANALYSI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902.
硅质大火成岩省是以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体的(>80vol.%),覆盖面积大于105km2、体积大于2.5×105km3的巨型岩浆岩建造,多呈条带状产出在大陆边缘,可能与大陆裂解和相邻镁铁质大火成岩省密切相关;其形成时间相对镁铁质大火成岩省较长,可达~40Myr。岩石中有黑云母、角闪石等含水斑晶,多为钙碱性系列,具有从Ⅰ型向A型花岗质岩石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整理了五个主要硅质大火成岩省的样品数据,综合研究认为其形成是玄武质岩浆底侵(或地幔柱上升),使得前期由于俯冲形成的富水下地壳重熔后经历不同程度分离结晶的结果。硅质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暗示深部有"隐伏的镁铁质大火成岩省",因为上部硅质岩浆的阻碍和富水地壳不易形成岩浆运移通道所以未能喷出,但这些镁铁质岩浆向上输送了大量的SO2气体。大规模的硅质岩浆活动一方面能够将这些SO2气溶胶送入平流层吸收太阳辐射,另一方面能够使海洋富铁后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全球降温。此外,硅质大火成岩省还是一个大型的热液成矿系统,形成大量的低硫化型贵金属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903.
904.
利用应变场和基线变化率研究新疆南天山地区近期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天山地区地壳运动特征,截取了该区域2005 ~ 2009年G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进行解算,并绘制出不同时段的主应变、剪应变以及基线变化速率等图像,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弱的特点,主压应变主要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应力场.2005~2009年基线变化速率表明,以喀什沿经线南北向为界,其东部区域基本上为压缩区,其西部区域基本上为拉张区,东部的基线缩短平均速率(4.84 mm/a)大于西部基线伸长的平均速率(3.06 mm/a),以喀什沿纬线东西向为界,其南部区域基线变化平均速率(5.58 mm/a)明显高于北部区域基线变化平均速率(3.52 mm/a),且伸长、压缩变化速率最大基线均在南部地区,说明南部区域受到塔里木块体和青藏高原挤压比较强烈,表明喀什南部区域地壳运动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905.
906.
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生长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被巨厚沉积盖层覆盖的燕辽裂陷槽基底地壳生长的问题前人讨论较少。本文以燕辽裂陷槽基底之上的长城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燕辽裂陷槽内长城系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数据,探讨长城系地层沉积年龄、碎屑锆石沉积源区和地壳生长事件等科学问题。同位素年龄将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年龄约束为1680 Ma,代表着燕辽裂陷槽的开启时间。燕辽裂陷槽长城系碎屑锆石年龄频谱主要显示为2. 7~2. 5 Ga和2. 2~1. 9 Ga两个阶段,Hf同位素εHf(t)表现为高的正值区间0. 1~34. 6。通过对比长城系碎屑锆石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U- Pb定年、Lu—Hf同位素εHf(t)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推测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物源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结合碎屑锆石U- Pb定年、εHf(t)值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我们认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中元古代前地壳生长有3个峰值,分别为2. 7~2. 5 Ga,2. 2~1. 9 Ga和1. 7~1. 6 Ga。 相似文献
907.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 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08.
越南红河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现今动力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庭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23(1):93-102
展示了越南红河断裂带(RRFZ)的地壳结构,断裂与地震活动表现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的深度在22-24km与30-32km之间变动,倾向北西;与之相反,此处地壳的结晶面则倾向北东且其在红河新生代拗陷的中部的深度只有8-9km。(2)在现代,红河断裂带受来自燕东方向的挤压影响,在此断裂带的北东部分明显有强烈的隆升和地震活动。(3)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7-20km的深度,大多数在10-16km的范围内。震中最小深度与最大震级之间的相关函数lgHmin=0.25Ms-0.30。(4)红河断裂带的主要孕震断裂为Lo河,Vinh Ninh,Chay河,红河,Fansipan及BinhLuc等断裂,在红河断裂带地区,最强的地震可达Mmax=5.6-6.0级,而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Chay河与红河一带地区。(5)红河断裂带地区区域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可能在LunYen-YenBai和VietTri-Hanoi地区。 相似文献
909.
̨�庣Ͽ�����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5~2003????GPS????????????????????????? ?????????GPS????????????????????????????仯????????????????????????????????????????????????????,??1995~1997???2001~2003???????????????????????????????????????????????????С??????н??仯??????仯????????1999????弯??7.6????????????????????????? 相似文献
910.
推动地壳运动的力包括地球公转惯性力,等速自转力,星际引力和重力,其合力是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