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4篇
  免费   946篇
  国内免费   996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4378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根据洛庄汉墓封土堆土壤汞含量异常值特征,推测主墓室的位置有3处,2处分布在洛庄汉墓封土堆南北中心线偏东部位,另一处分布在封土堆南北向中心线的西部。高精度磁测推测封土堆西部呈东西方向展布的M1(D1)异常为古墓通道,往东呈南北向展布的M2(D2),M3(D3),M4,M5异常为主墓室。土壤汞含量测量与高精度磁测2种方法推测的主墓室位置及范围基本吻合。该次调查为下一步洛庄汉墓主墓室的发掘提供了翔实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02.
在当前国内油气供需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开展"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势在必行",也是"当务之急"."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解决3个问题.一是油气无机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原油、沥青、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示踪、原油中异常高含量的金属微量元素、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等均表明原油可以由无机反应而生成.二是油气无机成因论是可以指导油气勘探的.油气的分布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耦合表明有成因关系,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是油气的发生器,也是初始储层,据此可以对油气田进行预测.柴达木盆地昆北花岗岩油田的发现是一典型案例.三是"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要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目前第4代采集处理新理论、新方法业已提出.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把深部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提到议事日程.总之,"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可能的,是可操作的.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03.
Sedimentary basin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structural genesi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latter can be linked to petroleum system and play development. We propose an approach in which we use the established concepts in a new way: breaking basins down into their natural basin cycle division, then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basin cycle (including the type of petroleum systems and plays they may contain)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similar basin cycles in other basins, thereby providing a means to learn through a greater population of (perhap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analogues. Furthermore, we introduce the use of the trajectory plot as a new tool in such an analysis. 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West African South Atlantic marginal basins between Cameroon and Angola, and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similar tectonostrati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basins along this margin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ypes of petroleum systems and play (level)s. Consequently, we can make analogue comparisons among these basins in order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potential, yet undiscover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less well explored parts of the margin.  相似文献   
60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rctic Search and Rescue Agreement—the first legally-binding instrument negotiated and adop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Arctic Council—and analyze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ent Arctic regime. Led by the Arctic Council, the Arctic regime was established in a soft law format. However, the soft law nature and restricted mandates of the Arctic Council have limited its capacity to respond to new issues emerging from climate change,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es, commercial shipping through the region, effects on wildlife, and impacts on indigenous peoples' homelands and culture. The adoption of the Agreement represent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rctic States to respond to these new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it does not imply that a legally-binding instrument is necessarily preferable for every issue, and importantly, the new Arctic Agreement does not establish new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s, suggesting satisfaction among the Arctic States with the existing arrangements. Thus, although the Arctic regime is undoubtedly changing, this change should not be treated today as a shift from soft to hard law. What is more certain is that the Arctic Council will continue to function as a cooperative forum where the Arctic States can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nd its importance will only increase in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605.
地震检波器是实现把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不同检波器具有不同的相位特性和频率特性。从检波器的振动理论方程着手,分析了地震资料反射品质与检波器特性的关系。结合地质任务和技术指标要求,在相同采集因素条件下,执行特定的试验内容,考核了不同检波器类型及其性能,对资料进行了有益的处理方法尝试,获得实用而有意义的结论。在目的层较浅的探区,试验数据表明采用自然频率较低的检波器和特殊的低截处理方法同样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606.
通过对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进行抗旱找水中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定井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利用激发极化法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辨认含水层,确定含水层埋深,最终确定较好井位的方法。该方法对解决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干旱缺水现状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7.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构造发育历史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厚度能够反映构造沉降及隆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探井统一分层后,计算现今地层厚度,然后分 期平面成图。这些图件揭示出三湖地区北斜坡背斜构造形成历史并不统一,具有由北东向南西依次发育的特征:伊克雅乌 汝、南陵丘、驼峰山背斜最早成型,是第四纪以来的同沉积背斜。k11沉积后,台吉乃尔和涩北二号才开始形成,接着涩北 一号形成,而台南背斜形成最晚。涩东鼻状构造是在k1以后才抬升的,而南斜坡至今未形成背斜构造;而且隆升速度也是 不均衡的,具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更新统末期(k5以后)背斜构造快速抬升。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的确定,对于寻 找背斜构造形成的有利区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8.
马仁锋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13-1023
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既重构了大都市经济空间与文化社会空间, 又促成了大都市功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内城新经济研究认为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 既孕育了创意空间, 又对其有高度依赖, 但是对于创意空间的内涵与认知却众说纷纭。中国发达地区创意空间是否存在, 其发育程度如何, 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本文以上海大都市创意企业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 基于创意空间的现实形态结合地统计方法及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了由全局与局部Moran 指数初次判别-回归分析检验与甄别构成的创意空间识别方法。利用上海市第一次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基于GeoDA空间相关性的回归分析与综合判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②2004 年与2008 年上海市各区创意企业在空间关联性上呈正相关, 且表现出集群式空间集聚;③上海创意企业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区, 并形成以静安、卢湾为中心的创意空间, 这表明创意空间具有显著的趋大都市中心特性, 但又偏离上海大都市中央商务区, 且有别于国外大都市“多中心”格局, 反映了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609.
杨风良 《地质与勘探》2017,53(5):1017-1024
本文通过对贵州毕节市CK1地热井的特点及施工的研究,有效解决了高陡构造地层钻进问题。该井开孔即见基岩,常规工艺加压困难,难以保证孔斜;下部钻孔岩石硬度大,研磨性较强,可钻性差。通过分阶段变化钻进工艺,上部开孔使用空气潜孔锤吊打,后期采用牙轮钻头加螺杆钻具组合,在钻井效率过低的复杂地层则简化钻具组合,使用牙轮正循环工艺钻进,合理调整钻进参数可迅速建井。通过使用有准对性的洗井方法可迅速成井。本文通过对地热井多工艺钻进及完井工序的要求及改进,并针对现地勘单位对地热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本次研究为地热田的开发总结了经验。  相似文献   
610.
陈伟军 《地质与勘探》2017,53(3):528-532
甚低频电磁法是一种基于电磁原理的地球物理手段,该方法对寻找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脉状矿床效果显著。在矿床勘查中,一般利用目标矿区(及外围)地质体对电磁波作用反映的物性特征进行扫面工作,用以快速发现覆盖层之下的矿化构造系统。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西南段某铜多金属矿点的实际应用,发现矿区内存在明显的甚低频异常,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展示了良好的成矿前景。实践表明,在具备甚低频电磁法应用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并结合矿区针对性的地质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覆盖区断裂构造体系的产状及空间展布规律,达到对隐伏-半隐伏金属矿床快速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