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8篇 |
免费 | 1681篇 |
国内免费 | 37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篇 |
大气科学 | 179篇 |
地球物理 | 1300篇 |
地质学 | 10478篇 |
海洋学 | 714篇 |
天文学 | 657篇 |
综合类 | 465篇 |
自然地理 | 4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73篇 |
2021年 | 372篇 |
2020年 | 387篇 |
2019年 | 486篇 |
2018年 | 370篇 |
2017年 | 361篇 |
2016年 | 523篇 |
2015年 | 480篇 |
2014年 | 584篇 |
2013年 | 573篇 |
2012年 | 641篇 |
2011年 | 636篇 |
2010年 | 508篇 |
2009年 | 677篇 |
2008年 | 617篇 |
2007年 | 692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585篇 |
2004年 | 503篇 |
2003年 | 496篇 |
2002年 | 441篇 |
2001年 | 396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403篇 |
1998年 | 378篇 |
1997年 | 289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15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18篇 |
1991年 | 101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72.
基于突变理论深埋硬岩隧道的失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隧道开挖引起围岩扰动和损伤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探讨了深埋硬岩隧道失稳的机理;基于势能原理,建立了深埋硬岩隧道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失稳的力学判据条件。结果表明:深埋硬岩隧道的失稳不仅受岩体特性及所受载荷的影响,而且与围岩中弹性区刚度和塑性区刚度的比值有关;开挖过程中,围岩受扰动和损伤程度越大,岩体完整性系数越小,力学参数指标弱化程度越高,塑性区范围越大,刚度比越小,围岩系统发生失稳的可能性就越大。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分析结果与实际经验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预防隧道失稳、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支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为了加强珠三坳陷珠江组的油气勘探理论,笔者从层序格架、岩芯特征、有孔虫分布、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分析珠三坳陷及周缘珠江组三个层序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S50--S60~S40--S41层序,岩芯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砂岩粒度减小、分选性增强,水动力条件从强-较强-弱转变;有孔虫丰度变化从零星中低值--连续中高值--连续中值,水深从浅-深-较深,神狐隆起从局部出露到完全沉没。古珠江三角洲及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是S50-S60及S41-S50层序的重点沉积体系。从S50-S60~S40-S41层序,古珠江三角洲规模从"大--中--小"依次演变,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呈"大-大-小/无"变化,浅海迅速扩张,仅半深海分布较稳定。 相似文献
74.
对黔南坳陷典型古油藏、残余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及芳烃色质等技术,对黔东南地区二叠系—寒武系油苗与固体沥青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研究表明,凯里地区虎庄47井原油、洛棉志留系砂岩油苗和麻江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固体沥青三者同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优质烃源岩。而麻江地区早二叠世茅口组油苗与虎庄47井原油明显不同,主要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75.
本文根据岩石矿物组份质量分数值的定和特性 ,提出定量计算组份质量转移的新方法。该方法运用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技术 ,通过计算复原定和差并判定差值类型 ,辅以相应的判别参数 ,逐步从中筛选出真恒量组份 ,再利用真恒量组份定值系数 ,计算出变组岩石矿物各组份的真实质量分数值和转移量值。笔者将该方法称为真恒量组份定值法 (TCF法 )。 相似文献
76.
黄土和沉积岩中分离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方法实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不同浓度的HCl、HAc、NH4Ac及NH4Ac-HAc缓冲深液对典型黄土剖面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浸取实验,结果表明,稀HAc是分离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最佳深剂,在浸取实验中对14种不同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多数元素的含量有变化,用稀HAc溶液浸取所得的浸取注中^87Sr/^86Sr的测定结果与使用稀HCl浸取的浸取液中^87Sr/^86Sr测定值有一定的差别,方法可满足在古气候研究中对不同成因碳酸盐利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7.
利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砾岩和砂砾岩进行了分级循环荷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动弹性模量对应力幅值和应力水平的响应特性,得到了动弹性模量和耗散能随应力幅值、应力水平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循环荷载下岩石的能量耗散越多,动弹性模量越小;应力水平越高,动弹性模量和耗散能越大;含水率和应力幅值越大,动弹性模量越小,耗散能越大。讨论了邓肯-张模型能够描述分级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构建了动弹性模量随应力水平、应力幅值及含水率变化的演化模型,探讨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能量耗散的经验法则,建立了耗散能演化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描述分级循环荷载过程中能量耗散行为。 相似文献
78.
若干交代成岩成矿作用组份质量转移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几种常见的交代成岩成矿作用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组份质量转移计算法-真恒量定值非固定同体积质量计算法(TCFM法),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这些成岩,成岩作用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9.
隧道支护结构荷载作用的随机反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荷载-结构模式进行随机反分析方法,从隧道支护结构变形反算对应的荷载作用,可反推围岩抗力系数和覆土荷载的分布情况,以及作用于支护结构上各部位的外荷载。提出了以实测位移为基础的样条函数插值.以插值位移补充大量的实测值,满足了反分析所需众多的已知位移数。通过一施工实例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0.
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碳酸盐岩有机质组分进行分类时,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主要采用煤岩学方法,二是采用孢粉学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煤岩学方法作为标准,对碳酸盐岩有机质的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按有机质来源和有机组分光性和形态等方面差别划分为内源有机质、次生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三类。内源有机质类中分腐泥组和动物有机组,前者主要来源于菌藻类,后者则主要来源于浮游动物有机体;次生有机质中区分出微粒体、有机包裹体、沥青;陆源有机质类分类术语仍沿用煤显微组分分类系统和术语。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为腐泥型,有机质来源以低等藻类为主,且有机质组成特征与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地质年代有关。碳酸盐岩还存在着差异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