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013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依据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崖城组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崖城组煤系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崖城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半咸水、还原-弱还原的扇三角洲平原河道间泥炭沼泽环境和半咸水、弱还原-弱氧化的潮坪潮上带-潮间带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环境、古气候条件、相对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构造控制煤系烃源岩的发育,其中沉积环境控制着煤系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显微组分及煤层的厚度,古气候条件提供了煤系烃源岩发育的物质基础,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着煤系烃源岩的展布及保存条件,古构造则是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崖城组煤系烃源岩有两种发育模式,一是在扇三角洲平原河道间泥炭沼泽环境中水体的还原性起主导作用,二是在潮坪潮上带-潮间带泥炭沼泽中高生物生产率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22.
夏季黄海海水碳酸盐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6年7月对黄海海域碳酸盐体系参数pH和总碱度(A_T)开展的调查,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等同步观测数据,分析了夏季黄海海水碳酸盐体系的特征并讨论了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碳酸盐体系特征在不同水团间差异很大。表层与底层pH分别在7.915~8.307和7.849~8.074之间,高值位于长江冲淡水和黄海沿岸流中。表层与底层A_T分别为2063~2358μmol/kg和2205~2372μmol/kg,总体表现为由南往北递增。长江冲淡水A_T较低,黄海沿岸流A_T较高。海水总溶解无机碳(C_T)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附近含量较高,底层明显高于表层。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与表层C_T变化趋势相似。霰石饱和度(?_(Ar))在底层较低,最低值仅为1.2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团中A_T与盐度的相关性较大(R0.7),pH与营养盐的相关性较大。说明碳酸盐体系特征主要受水团混合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水团混合是影响A_T分布的主导因素。表层营养盐浓度过低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限,受限区域pH变化不大,底层再矿化过程释放大量CO_2导致底层pH降低。  相似文献   
923.
下切谷是陆地上一种常见的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的下切谷,无论是在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发育的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的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 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与下切谷所侵蚀地层的岩性是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的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 (1)下切谷的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下切谷伴生的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的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的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相似文献   
924.
东营凹陷南坡王家岗-八面河地区潜山勘探程度很低,复杂的残留地层结构及其发育模式认识不清严重制约潜山的精细勘探。本文综合运用野外岩石地层对比、古生物时代划分与地震资料标定和追踪等多方法联合分析,初步明确残留地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同时基于构造演化恢复技术明确多期构造运动对地层剥蚀、残留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遭受印支运动挤压成山、燕山运动拉张裂陷等多幕构造运动影响,残留地层表现为近东西向"跷跷板"式的产状模式;一系列北西向断层控制着中-古生界沿北西向展布,北西向断层上升盘地层普遍剥蚀严重,下降盘中生界具有"近厚远薄"特征、上古生界具有"薄底或凸底"特征而下古生界厚度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25.
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选取了反映生产优势、空间集聚、扩种潜力规模潜力、饱和程度和生产潜力六项指标和合理的粮棉比例预测出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了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认为合理布局棉花生产是基础,真优质高产低成本种植之路是关键,科学制定和运用棉花市场价格是前提,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是途径。  相似文献   
926.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河口密度环流及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7.
根据1988~1996年埕北浅海区的海底调查资料,深入探讨了海底不稳定现象的形成及发育机制,分析了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不稳定地形的近期演变动态,提出海底地形及地貌演变的主要特征。并指出波浪是控制海底地形及微地貌变化的主要外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928.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发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滩储层是嘉陵江组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蜀南地区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渗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主要的岩...  相似文献   
929.
饶权  康永尚  黄毅  赵群  王红岩 《现代地质》2021,35(4):1054-1064
游离气作为页岩气重要赋存形式之一,决定了页岩气的开发潜力及经济效益.以蜀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结合X-射线衍射、岩石有机碳、储层物性、测井解释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游离气含量与测试日产气量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工业建产区页岩游离气含量下限,并从烃源、储集及保存等方面对页岩游离气含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  相似文献   
930.
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笔者等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他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① 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SE向挤压、晚三叠世NNW—SSE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SEE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SW向—NNE—SSW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② 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③ 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