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This paper examines higher mode effects in systems where the ductile mechanism for seismic design is the base moment‐rotation response. The modal properties of flexural and shear beams with uniform mass and elasticity and with a variable amount of base rotational restraint are derived. As the base fixity is released, the first mode becomes the rigid body rotation of the beam about the base, but the higher modes change much less, particularly for the shear beam model. Most response quantities that are of interest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typical mid‐rise buildings are controlled by the first two lateral modes, except at locations along the height where the second mode contributes little. However, the third and higher lateral modes are more significant for high‐rise building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iform cantilever shear beams, expressions are developed to avoid the need for a modal analysis to estimate the overturning moment, storey shear, and floor acceleration envelopes. Considering the measured response from the shake table testing of a large‐scale eight‐storey controlled rocking steel braced frame, the proposed expressions are shown to be of similar or better accuracy to a modified modal superposition technique, which combines the higher mode response from an elastic modal analysis with the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achieving the maximum base overturning moment according to an inverted triangular load distribution. Because 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only parameters that are available at the initial design stage, avoiding the analysis of a structural model, it is likely to be especially useful for preliminary desig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2.
张爱明  胡平昌  彭树标 《东北测绘》2012,(10):184-186,189
基于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地理信息技术(GIS),以及移动网络技术(Mobile)研究并建立了像片控制测量移动平台,着重阐述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实现方法。与传统的像片控制测量方法比较,该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像片控制测量的精度、效率,节约了成本,高效地管理像片控制测量的成果,方便了后期像片校准的处理,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3.
喻生波 《地下水》2009,31(4):18-20,70
运用构造控水、水化学同位素、地下水动态等方法,对平凉南部岩溶裂隙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该区储水空间以岩溶裂隙为主,岩溶水的空间分布明显断裂构造控制。裸露岩溶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起源为主,浅埋型岩溶水多表现为混合水的特征。地下水动态呈现气候型,水岩相互作用形式溶滤-混合型,呈低矿化淡水。根据以上特征,划分了3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  相似文献   
114.
在兰州海石湾地区进行地热勘查,在分析地热形成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电磁测深、伽马能谱测量等物探方法,查清了区内盖层厚度、热储层埋深及断裂构造位置,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为钻探提供了依据。经钻探验证,井孔地层、含水层与物探推断基本吻合,井口水温60℃,涌水量90 m3/h,主要为断裂型带状热储。研究结果为今后在类似地区进行地热勘探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实例。  相似文献   
115.
116.
秦宗付 《探矿工程》1996,(6):30-31,41
在砂层摩阻力不够的情况下,采用凹凸型钻孔灌注桩施工提高单桩承载力,获得成功。介绍了凹凸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7.
低应变反射波法波形拟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科 《物探与化探》2001,25(3):224-230
针对目前低应变反射波法利用信息量不够的问题,从桩的振动和波动理论出发,推导出了桩土体系的理论模型,并对激振力和传感器特性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利用波形拟合技术来定量分析桩身完整性,对工程桩进行了拟合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对多解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8.
坦家冲、里王庙矿井深部煤层气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卫煤矿坦家冲、里王庙井是湖南省瓦斯突出严重的矿井之一,主要开采龙潭组上段6煤层。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煤体自上而下形成块状,鳞片状,粉未状“三层结构”,呈透镜壮或藉状“煤包”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特别是大型突出多发生在“煤包”底部及其“煤刺”处。矿井历年绝对甲烷涌出量2.45-17.98m^3/min,用钻孔甲烷平均含量计算,全区获资源量53152万m^3。1962-1994年两矿井共抽放瓦斯227万m^3,属于勉强抽放和较难抽放范围,因此建议采用深孔松动爆破卸压抽放方式。  相似文献   
119.
120.
针对目前金刚石钻头热压烧结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研制了金刚石钻头热压烧结微机自动控制系统,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该系统包括硬件设计改造和软件编程两大部分,硬件改造部分主要是改进中频炉和红外测温仪的接口,使之可以顺利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软件部分主要是设计过程的控制软件,使得计算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手工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