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97篇 |
免费 | 2578篇 |
国内免费 | 15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9篇 |
大气科学 | 151篇 |
地球物理 | 1742篇 |
地质学 | 6751篇 |
海洋学 | 1144篇 |
天文学 | 1400篇 |
综合类 | 450篇 |
自然地理 | 7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85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39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375篇 |
2018年 | 329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71篇 |
2015年 | 369篇 |
2014年 | 454篇 |
2013年 | 443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37篇 |
2010年 | 359篇 |
2009年 | 567篇 |
2008年 | 551篇 |
2007年 | 606篇 |
2006年 | 624篇 |
2005年 | 492篇 |
2004年 | 501篇 |
2003年 | 476篇 |
2002年 | 392篇 |
2001年 | 368篇 |
2000年 | 436篇 |
1999年 | 378篇 |
1998年 | 370篇 |
1997年 | 236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220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111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81.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相似文献
182.
GEOCHRONOLOGY OF ~(Ar)/~(39)Ar DATING IN THE BASEMENT ROCKS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3.
声发射作为一种地应力测试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应用岩石对经受应力历史具有"记忆"功能,作者利用声发射法对东营凹陷的岩样进行了测试,获得了该地区岩样的地应力记忆值和记忆出现率,从而来揭示本区所经历的构造期次和强度。测试结果证明,古应力记忆值与构造旋回中的应力历史是相吻合的。同时,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声发射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4.
构造非平稳运动定量研究的MDD模式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DD模式得到的连续冷曲线,可以定量地描述地质体的冷却(隆升)过程;采自我国7个不同地区中38个钾长石MDD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快速冷却事件存在的普遍性,不同的快速冷却速度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构造事件;突变因子(δvi)可以定量地描述地质体非平稳运动以及突变程度,并且使得不同地质事件非平稳程度的对比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5.
186.
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盆地构造、古气候背景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构造和气候的变化是盆地充填和演化的两个主要控制因素,对沉积物而言,其主要是对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从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提取了与盆地构造和气候演变有关的主要参数,包括碳酸盐岩矿物中的δ13C、δ18O、石英/长石、高岭石/粘土、伊利石/粘土的比值,反演地质历史中盆地在构造和气候上的变化。对松辽盆地白垩系的研究表明,泉三段、泉四段中石英/长石低值代表了在盆地坳陷期存在着具有一定强度的构造运动。伊利石/粘土和高岭石/粘土的分析反映出松辽盆地白垩世的气候经历了由泉三段沉积期气候干旱到青山口组沉积期气候湿润、姚家组沉积期气候快速转向干旱、嫩一段沉积期湿润的气候和嫩三、四段沉积期湿热气候的演变。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松辽盆地在83.3 Ma左右发生了海侵事件,在82.8 Ma左右发生了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87.
闽东沿海构造带—东海陆架西缘断裂、钓鱼岛隆起带(台湾—宍道褶皱带)以及帛琉—九州洋脊在中生代期间先后经历了自转换断层向俯冲系统的转变,这种转变构成了中国东南及毗邻海区独特的大陆增生方式,它表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演化对这一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格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8.
189.
青海拉鸡山构造带是裂谷还是构造窗 ——与王二七研究员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650km,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拉鸡山进行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研究。作者曾在拉鸡山从事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研究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在大地构造演化方面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而为后期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0.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共生组合表明了变质温度高于900℃,而利用岩石退变质矿物组合中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的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别为879~917℃、0.90~0.94GPa。岩石中的早期刚玉+夕线石的组合的存在说明岩石变质作用已经从高角闪岩相进入到了麻粒岩相;而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尖晶石+石英的出现,指示了变质温度高于9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另一方面,退变质过程中钛铁矿的发育表明岩石经历了快速抬升降压的过程。变质作用的P-T轨迹分析揭示出岩石经历了早期同步升温增压后的快速增温达到峰期条件,后经历快速等温减压过程。这种温压条件的变化与板块会聚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而使软流圈上涌造成热异常的温压条件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超高温变质岩石进行锆石SIMS U-Pb测年获得的结果大于58Ma,推测这次超高温变质与喜马拉雅运动中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会聚-碰撞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