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43篇 |
免费 | 3199篇 |
国内免费 | 19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篇 |
大气科学 | 204篇 |
地球物理 | 2211篇 |
地质学 | 8459篇 |
海洋学 | 1419篇 |
天文学 | 1743篇 |
综合类 | 578篇 |
自然地理 | 8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35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384篇 |
2021年 | 423篇 |
2020年 | 440篇 |
2019年 | 470篇 |
2018年 | 408篇 |
2017年 | 409篇 |
2016年 | 449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563篇 |
2013年 | 563篇 |
2012年 | 609篇 |
2011年 | 539篇 |
2010年 | 457篇 |
2009年 | 713篇 |
2008年 | 682篇 |
2007年 | 758篇 |
2006年 | 790篇 |
2005年 | 608篇 |
2004年 | 625篇 |
2003年 | 602篇 |
2002年 | 503篇 |
2001年 | 472篇 |
2000年 | 556篇 |
1999年 | 476篇 |
1998年 | 452篇 |
1997年 | 313篇 |
1996年 | 270篇 |
1995年 | 278篇 |
1994年 | 188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GRANITOIDS AND TE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152.
利用GPS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强震危险性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自1999运行以来已经积累了8年多的观测资料,目前针对地震预测、观测对象和数据处理方法,广义地提出了"点、线、面"的分析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利用"线"的分析方法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在恰当的空间范围内不但可降低噪声,而且可突出异态信息。在目前较低测控能力的基础上,可通过全空间扫描与现象分析发现:①距昆仑山口西地震震中最近的德令哈观测站相对于拉萨观测站在震前较早的时间,其EW向就出现了缓慢变化,乃至闭锁(或无差异变化),直至地震发生为止,持续时间超过2年,闭锁数值10 mm以上,震后恢复正常;②云南地区数次强震震前下关观测站相对于泸州观测站EW向出现了闭锁或低于正常的变化,2003年强震之后恢复正常;最近的普洱强震自2006年初EW与SN向均出现了相对闭锁,两个方向的数值分别接近和达到10 mm;此外,每阶段异常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年;③塔什—乌什间EW向在新疆巴楚地震前出现了闭锁性活动,时间2年以上,数值约10 mm,震后恢复正常;目前SN向有相对闭锁迹象,并正在趋于明朗;④鼎新—西宁间EW方向有相对闭锁的迹象,但时间尚短;⑤通过寻找相对"闭锁"区段有可能成为判定强震危险性存在与否的主要方法。由此推测,若普洱6.4级地震后闭锁不解除,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构造带及周围地区仍是近期强震最有可能发生的地区,其次是新疆的西天山地区,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153.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且呈多字型特征,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断续相循,成生活动时期很新(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古河西系)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54.
155.
Patricia M. Clayton Ching‐Yi Tsai Jeffrey W. Berman Laura N. Lowes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2015,44(12):2093-2110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elf‐centering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C‐SPSWs) 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enhanced seismic performance at multiple hazard levels, including recentering following design‐level earthquakes. When modeling SC‐SPSWs numerically, these studies considered an idealized tension‐only steel plate shear wall (SPSW) web plate behavio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eb plate behavior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dicted by the idealized model, and web plates can provide more strength, stiffnes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han predicted by the idealized model. The idealized model of web plate behavior is used widely in SPSW numerical models where the moment‐resisting boundary frame provides supplemental hysteretic damping and stiffness; however, in SC‐SPSWs, where the post‐tensioned boundary frame is designed to remain elastic during an earthquake, accounting for the more complex web plate behavior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ismic performance estimate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different methods for modeling SC‐SPSWs. Responses from these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 simple modification of the tension‐only model, referred to as the tension‐compression strip model, is shown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approximation of SC‐SPSW behavior. Results from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of SC‐SPSWs with the tension‐only and tension‐compression web plate models are compared to assess how the approximation of web plate behavior affects SC‐SPSW seismic performance.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6.
157.
福建锦城187Ma花岗岩的发现——对华南沿海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5iO2、偏碱、高Fe2OT3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 1.31 ~ 1.93)比值及低Rb/Ba(0.26 ~0.29)、Eu/Eu*(0.30 ~0.56)、La/Yb(5.69 ~ 18.39),Sr/Y(2.24 ~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 16.87),Sr/Y( 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年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 ~4.15,tDMC均为~ 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 194 ~ 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决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 ~ 190Ma期间. 相似文献
158.
We investigated the motion of the Earth's artificial satellite Interball‐1 by using a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computation of large eccentricity orbits. Though the measured and the computed orbital elemen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ithin the measured error bound, we found a slight tendency for secular decreasing in the semi‐major axis, caused probably by electromagnetic drag. We analysed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Moon in the variations of the orbital eccentricity, leading to zero perigee height and the end of the lifetime of the satellite. (© 2007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59.
Star formation in transient molecular clou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