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0篇 |
免费 | 388篇 |
国内免费 | 11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33篇 |
地质学 | 3005篇 |
海洋学 | 234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125篇 |
自然地理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138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215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61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组含煤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在各种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流变学作为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支柱学科。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岩石流变学的最新进展做些扼要的介绍,呼吁中国固体地学界加强流变学的研究,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使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迈进国际先进的行列。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与花岗岩有关锡矿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基于近年来大量典型锡矿床和成矿区带成岩成矿作用及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成果,对锡矿成矿年代学、成矿花岗岩类型、物质来源、源区物质的熔融条件及锡在岩浆中的存在形式、熔体-流体相间分配行为及热液流体中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指出:①锡石原位U-Pb测年已成为直接测定锡成矿年龄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种矿石矿物U-Pb测年方法与传统蚀变矿物测年方法的结合,将为研究锡多金属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成因联系及区域矿床组合模型的建立提供关键的年代学依据;②锡的富集成矿不仅与花岗质岩浆的高程度的结晶分异密切相关,而且受源区组成及部分熔融条件的制约;③全球锡多金属矿床的不均匀分布、与准铝质花岗岩有关锡矿的富集成矿机制以及各类复杂的锡-钨-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种组合差异及其金属元素富集机制亟待查明;④已有的关于锡在花岗质熔体、热液流体相中的存在形式及两相间的分配行为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受锡与贵金属容器间合金效应的影响,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等新的实验方法的开发及XAS同步辐射和激光拉曼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将为研究花岗岩浆-热液过程锡的迁移、富集及沉淀成矿机制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粤东汕头近岸海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物探数据进行解译,查明了该区域内主要有活动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不规则浅埋基岩等灾害地质类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了以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基岩为评价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得出海域内的不同区块的风险性等级,共分低、较低、中、较高、高5个等级。研究区超过70%的区域灾害风险不高,高风险区分布在榕江外河口、海门湾南部,主要受埋藏古河道和断层影响。较高—高风险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存在的不良地质条件可能会给海上工程建设带来风险,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此类区域。评价结果与已查明的灾害分布特点吻合,对以后海上工程项目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2013,31(3-4):121-13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briefly the major features of topography, geology, and crustal stability of the possible Taiwan Strait Tunnel Project (TST Project) area. Any one route of the conceived TST Project is larger than either of the English Channel Tunnel or the Seikan submarine Tunnel (Japan) by at least three times in length, and the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are rather more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than those of the former two projects. Moreover, the Taiwan Strait is a seismic risk area. He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route of the submarine tunnel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in the topographic, geologic, seismologic, and other fields to avoid the unfavorable circumstance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wo supposed by comparable routes, especially the south one of TST Projec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