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篇 |
免费 | 373篇 |
国内免费 | 5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5篇 |
大气科学 | 131篇 |
地球物理 | 199篇 |
地质学 | 1246篇 |
海洋学 | 147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43篇 |
自然地理 | 4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对一种粉质黏土进行了不同固结压力下的循环单剪试验,得到了相应各固结压力下的动剪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剪应变幅值非线性变化的 曲线和 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归一化。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是归一化以后的动力特性曲线,仍然因固结压力不同而出现差异;固结压力越大, 曲线衰减越慢,而 曲线增加也越缓。通过建立最大动剪模量、最大阻尼比和参考剪应变与固结压力之间的试验关系式,建议了一种实用的固结压力相关的黏土动力特性模型。最后,通过算例表明,场地土体动力特性随固结压力而变化的特征不但会影响场地地震反应的幅值,而且将影响其频谱特性,且场地覆盖层厚度越大,影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892.
893.
894.
昆明黏性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昆明地区黏性土进行室内的共振柱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初步研究了该地区黏性土的动力特性,得出了不同初始固结比下黏性土的动强度曲线,比较了黏土与粉质黏土的动强度受固结应力比的差异,并对黏性土的动强度与破坏时其振动周数之间的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给出了其数学表达式根据试验所得动强度包线的特征和动强度参数,分析了黏性土强度参数的变... 相似文献
895.
目前对软土在卸荷下的固结变形研究主要集中在瞬时卸荷。为明确线性卸荷作用下软土固结变形的规律,通过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与有效应力原理的方法,研究了软土地基在任意卸荷速率下一维固结方程的通解,并求解了线性卸荷下固结方程的解析解。结果表明,线性卸荷作用下软土地基产生的负超孔压可以分成增长期、快速消散期和缓慢消散期3个阶段;卸荷速率影响负超孔压的增长路径和消散速率而卸荷量影响最大负孔压值,最大负超孔压值与卸荷量近似成线性增长关系;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卸荷导致的负超孔压值和其消散速率都在卸荷结束的时刻最大,同时理论计算结果及变化规律与实测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896.
软土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广州南沙原状软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固结试验,探讨了应力历史、加荷比、超载预压对软土次固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土的主次固结的划分与加荷比有关,加荷比对次固结系数C?也有影响;次固结系数主要受到先期固结压力pc的影响,当ppc时,次固结系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经预压处理后土样的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Cc之比近似为一常数:C?/Cc≈0.03,试验成果所揭示的次固结特性对先期固结压力的依赖,为降低地基工后沉降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897.
石英在爆裂法测试中常出现α-β峰,此峰是由爆裂温度大于573℃的高温流体包裹体,在α石英相变成β石英时,包裹体发生泄漏(非爆裂)形成的.在金矿地质找矿中,用α-β峰可判断矿脉的剥蚀程度,推测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898.
899.
刘复元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9,(Z1)
证明并验证了由数值积分的辛普松(Simpson) 公式直接导出的公式(2) 可以求柱、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积公式,所以将其称作万能体积公式 相似文献
900.
Mitigating the heat stress via a derivative policy is a vital financial op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other business sectors to strategically adapt to th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This study has provided an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heat stress events and pricing the heat stress weather derivative due to persistent days of high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ooling degree days (CDD) are used as the weather index for trade. In this study, a call-option model was used as an example for calculating the price of the index. Two heat stress indices wer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severity and physical impact of heat waves. The daily 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 (GHCN-D) SAT data from 1901 to 2007 from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were used. A major California heat wave that occurred 20-25 October 1965 was studied. The derivative price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call-option model for both long-term station data and the interpolated grid point data at a regular 0.1 ×0.1 latitude-longitude grid. The resulting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a) the interpolated data can be used as reliable proxy to price the CDD and (b) a normal distribution model cannot always be used to reliably calculate the CDD price. In conclusion, the data, models, and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hedging agricultural and other risk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