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1篇
  免费   888篇
  国内免费   2255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530篇
地球物理   1613篇
地质学   3654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交通桥和生产桥的支承结构大部分坐落在两侧渠坡上;运行期间的荷载(特别是水平荷载)通过桥墩和承台传到置于渠坡的桩基础上,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将产生桩、土分离及不均匀沉降,拉裂基础与渠坡结构层的结合,影响渠道的防渗效果。为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掌握渠坡斜面上基桩的变形机制。作为研究环节之一,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渠坡上基桩的水平承载机制,结果表明:基桩处在渠坡上的抗变形能力要比处在水平地基上的抗变形能力弱,水平承载能力比基桩处在水平地基上的要小。  相似文献   
942.
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健  郭建军  张昭  贾敏才 《岩土力学》2010,31(6):1763-1768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视化模型箱,进行了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不同桩径、不同土体密实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单桩的沉降模式、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及随沉降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拍摄跟踪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桩端和桩周土体的孔隙率的变化规律;对二维颗粒流程序进行开发,模拟了单桩静载过程中桩端阻力和桩周土体孔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颗粒流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单桩静载过程,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单桩静载过程的宏细观机制。  相似文献   
943.
压力型锚杆力学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永兴  卢黎  饶枭宇  李剑 《岩土力学》2010,31(7):2045-2050
为了研究在软质沉积岩条件下压力型锚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缩尺模型试验。设计的试验锚杆构造良好,模拟的承载体和无黏结形式简单可靠。通过设计不同的锚固段长度,试验获得了岩石条件下压力型锚杆的荷载-位移全曲线。与相同条件的普通拉力型锚索对比,压力型锚杆体现出优秀的抗拔极限承载力、良好的位移延性特征和残余强度;在归纳压力型锚杆破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最佳锚固长度的基本范围,并按理论解进行了算例验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模型试验对压力型锚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较深入探索,可供相关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44.
复杂应力路径下大理岩三轴渗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秀  胡力绳  叶冲  唐益群  杨坪 《岩土力学》2010,31(8):2389-2393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应力条件非常复杂,研究复杂应力路径下围岩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在高水压地区修建隧道具有重要意义。以锦屏水电枢纽二级电站交通辅助洞大理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常规三轴渗透试验与控制轴向应变(简称应变 )、围压先升后降的三轴渗透试验,探讨了轴压与围压之差的绝对值 (简称应力差)与渗透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1)常规渗透试验大理岩渗透率的变化过程有3个重要的特征点:渗透率最低点、渗透率峰值点以及渗透率稳定点;(2)大理岩的渗透率随着应力差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负指数关系;(3)对某一固定的应力差,升围压阶段测得的渗透率大于降围压阶段测得的渗透率;(4)对任何试验岩样总存在一阈值,当应力差小于该值时,应力差的改变对渗透率有显著影响;(5)应力差减小过程中岩样渗透率的“恢复能力”随着岩样轴向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45.
陡坡寺中微风化料的大型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  陈金锋  宋二祥 《岩土力学》2010,31(8):2496-2500
随着西部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填方工程正在或将要兴建,而对填料力学性质的认识也就成为决定这些高填方工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大型三轴试验,对分布于云南等地的陡坡寺中微风化料的剪切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寺中微风化料与典型堆石料的力学特性有很大不同,其强度较低,并且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刚度等特征都比较接近于细粒土。另外,水对陡坡寺中微风化料的力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遇水后强度大为降低,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对试验数据的拟合表明,邓肯-张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陡坡寺中微风化料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946.
何化南  秦杰  董伟  黄承逵 《岩土力学》2010,31(9):2786-2792
为从根本上解决常规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因运行期的裂缝过宽而带来的结构耐久性问题,采取将常规混凝土改性为高性能的钢纤维混凝土或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方法。以某水电站全背坝面管为原型,以1:10缩尺制作了钢衬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压力管道模型和钢衬钢筋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压力管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压力管道表现出很好的限裂能力,其初裂荷载有一定的提高,管道裂缝宽度显著下降;改性为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压力管道表现出很好的抗裂能力,管道的初裂荷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钢材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模型试验的结果显示了改性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7.
土石混合料大型直剪试验的颗粒离散元细观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学明  柴贺军  郑颖人 《岩土力学》2010,31(9):2695-2703
土石混合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基于3维颗粒离散元PFC3D,建立了土石混合料直剪试验模型,进行了不同含石量、不同岩性的土石混合料直剪试验模拟研究。颗粒离散元模拟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石料岩性和含石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土石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特性。硬岩混合料的摩擦角普遍比软岩混合料大6°~ 7°,含石量为60%~80%时达到最大。土石混合料的剪切面不再是一个平面,其起伏度随含石量增加而增大。剪切过程中软岩混合料在低正应力下表现为剪胀,高正应力下表现为剪缩,并产生软化现象,硬岩混合料表现为剪胀和塑性;软岩土石混合料剪切过程中能量以应变能和动能为主,而硬岩土石混合料的能量以摩擦能和动能为主。  相似文献   
948.
吹填造陆是解决沿海地区建设用地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使吹填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结合吹填土特殊工程地质性质和加固过程中强度增长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提出了边吹填边加固的加固思路。在该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试验发现不同加固阶段吹填土强度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与竖向排水体距离小于25 cm的土体强度增长较快;随着加固时间的延长,待加固土体强度整体增长;当持续真空加荷一个月时,部分待加固土体承载力已达到80 kPa。可以看出,强度增长与外部荷载的大小、渗透路径的长短、附加应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分阶段加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皮的形成,缩短了真空加荷时间,节约工期,有利于吹填土的加固。  相似文献   
949.
层状地基静压桩贯入过程机理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多层软粘土地基中静力压入单桩的室内模型试验,对模型桩在整个沉桩过程中压桩力、桩动端阻力及桩动侧阻力随桩贯入深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桩在贯入不同土层分界面时阻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桩周土体应力的分布特征。并对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贯入试验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桩端形式桩在贯入过程中桩动侧摩阻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分层土体中开口管桩贯入过程中土塞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粘性土中沉桩时,压桩阻力主要来自桩端向下穿越土体产生的端阻力,而侧摩阻力较小;由于桩侧水平应力的释放使得同一深度点上的动摩阻力随着桩的下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出现摩擦疲劳。  相似文献   
950.
近48年来城市化对昆明地区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 ℃/10a和0.09 ℃/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 ℃/10a和-0.27 ℃/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