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94篇 |
免费 | 1687篇 |
国内免费 | 25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7篇 |
大气科学 | 2213篇 |
地球物理 | 2009篇 |
地质学 | 3981篇 |
海洋学 | 1309篇 |
天文学 | 104篇 |
综合类 | 441篇 |
自然地理 | 6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341篇 |
2019年 | 414篇 |
2018年 | 362篇 |
2017年 | 354篇 |
2016年 | 386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556篇 |
2013年 | 570篇 |
2012年 | 544篇 |
2011年 | 556篇 |
2010年 | 433篇 |
2009年 | 578篇 |
2008年 | 541篇 |
2007年 | 629篇 |
2006年 | 544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422篇 |
2003年 | 342篇 |
2002年 | 323篇 |
2001年 | 247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185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110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应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模式模拟研究了2007年8月京津冀地区近地面O3、NO2、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详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O3、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成功再现了8月33和PM2.5的几次积累增加过程,其中O,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69~0.86,PM2.5的相关系数为0.44~0.49,但模式对NO2的模拟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27~0.43。北京、天津地区为O3月均低值区,月均体积浓度约30×10^-9,渤海及京津冀以西地区O3月平均体积浓度可达60×10^-9;PM2,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变化范围为120~240μg/m3。14时月平均03体积浓度在北京、天津地区低于周边地区,约为60×10^-9;而PM2.5质量浓度在环渤海地区和河北南部较高,为100~120μg/m^3。8月17日北京出现一次典型的高浓度O,污染事件,14时北京地区温度达到33℃,O3体积浓度为80×10^-9~110×10^-9。在局地排放、化学反应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下,渤海西岸和北岸PM2.5的质量浓度超过120μg/m3,其中二次气溶胶质量浓度为50~100μg/m3,一次排放人为气溶胶质量浓度为10~20μg/m3,海盐质量浓度为1~7μg/m3,二次气溶胶是该地区PM2.5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53.
基于采用无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陆架模式,考虑8个主要的天文分潮,建立胶州湾三维高分辨率数值模型来重现和研究其潮汐潮流变化状况。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同潮图和潮汐、潮流、余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揭示,最大可能潮流和最大余流都发生在团岛附近,流速分别可达2.14和0.43 m/s;除了湾口附近前人报道过的4个余流系统外,还在中部首次揭示了2个相对较弱的余流系统;潮流能通量在内外湾口呈"左进右出"的结构;胶州湾的平均纳潮量为8.31亿m3;染色试验表明,胶州湾30 d的水交换率为36.8%。 相似文献
54.
55.
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美国多部门研制的WRF模式及其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对2008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分别将质量控制前和质量控制后的华东地区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加入模式进行四维变分同化试验,与实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试验能较好的模拟此次降水过程;而采用四维变分同化经质量控制后的地面加密资料,模式效果最好,使降水预报在降水落区和降水量上都获得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质量控制前四维同化改善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地面资料的质量控制很重要,它能去伪存真。有效地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能使资料的加入与模式更协调,从而得到了最佳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56.
对于给定的流域,选择合适的水文模型进行模拟是水文学研究的难点。选取中国11个典型流域,划分为蓄满产流区、超渗产流区及混合产流区,分别验证4种经典概念性模型与4种灵活架构模型。研究表明:蓄满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难以提高模拟精度,但可以检验模型构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排除不合实际的模型结构;超渗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可以提高模拟精度,但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整准确地描绘水文过程。综合而言,灵活架构模型表现不稳定,通用性差,但架设与修改方便,易于确定流域产汇流关键过程,是水文模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7.
基于IBTrACS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在统计分析历史热带气旋的发生年频次、发生位置、路径移动及强度变化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轨迹合成模型。模型包括生成模型、移动模型、消亡模型及强度模型4个部分,并从地理轨迹密度、年登陆率、登陆风速分布三个方面,对模拟的气旋路径与历史气旋路径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统计模拟模型稳健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区热带气旋的定量精细化的风险评估,能提高气旋风险灾害评估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8.
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的数值试验,研究了包络地形和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对1991年5、6月份中国区域内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模式中引入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式对气候系统和要素的模拟效果,使模拟结果更符合气候实况。包络地形对模拟结果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对于细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式(RCM)来说,其效果不如重力波拖曳明显。不论是地形重力波拖曳还是包络地形,在模式积分的初期,它们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积分时间的增长,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