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7篇
  免费   906篇
  国内免费   2463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538篇
地球物理   1645篇
地质学   3988篇
海洋学   645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28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结构强度、空间体积特性和地震动荷载等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的估算模型,提出有效弱化土体物性参量不确定性(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场地动力沉降概率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应用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场地动力沉降的概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的基本认知特点,对明晰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场地精细动力沉降特性以及据此采用适当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2.
王铁行  刘衡  杨波 《岩土力学》2013,34(7):2072-2076
首先对嵌岩桩进行了现场钻孔抽芯试验和静力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冲击成孔工法施工且桩侧存在弱胶结土层时,桩底沉渣厚度普遍较大,远厚于规范允许值;当荷载达一定值时,呈现突发性下沉且下沉量较大,主要与厚层沉渣导致端阻力未发挥作用有关。试验结果说明:当采用冲击成孔工法施工且桩侧存在弱胶结土层时,现有嵌岩桩设计方法同时考虑端阻和侧阻作用是不妥的,嵌岩桩单桩承载力宜仅按土层和嵌岩段侧阻力确定。进一步基于数值分析对嵌岩段摩阻力分布及变形等承载性状进行研究。在施加荷载一定条件下,嵌岩深度与基岩强度越大,下沉量越小,且厚层沉渣嵌岩桩沉降存在嵌岩深度效应。随着桩顶荷载增大,嵌岩深度与基岩强度差异导致的下沉量的差值增大。嵌岩段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马鞍型分布,嵌岩深度与基岩强度较小时,嵌岩段下部峰值比上部峰值大;嵌岩深度与基岩强度较大时,嵌岩段下部峰值则比上部峰值小。在桩顶荷载一定条件下,嵌岩深度越小,下沉量越大,越有利于侧摩阻力发挥,嵌岩段桩侧摩阻力越大。由于厚层沉渣存在,嵌岩段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从桩顶荷载逐渐衰减为0,嵌岩深度越小,衰减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893.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发挥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康  陈毅  王军军 《岩土力学》2013,34(5):1367-1374
通过三维模型试验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发挥过程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桩顶盖板尺寸、不同加筋方式下应力折减系数与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拱效应随变形的增加而发挥;加筋材料的设置减小了差异沉降,削弱了填土中的土拱效应,荷载向桩顶的传递是土拱效应和拉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有限元法对桩间距、填土高度等未能在模型试验中考虑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总结了土拱效应发挥过程的相关规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试验数据和文献中收集到的实测资料,提出用土拱效应发挥系数和归一化位移来描述土拱效应的发挥过程,建议二者之间采用双曲线方程模拟,从而在设计中体现土拱效应随位移的发展,并满足路堤填土、加筋材料和地基之间的变形协调要求。  相似文献   
894.
刘争宏  郑建国 《岩土力学》2013,34(5):1391-1396
以黄土地区桩基浸水试验为代表的桩身内力长期监测过程中,桩身混凝土除发生弹性应变外还会发生蠕变,以往工作中往往忽略了混凝土在轴力长期作用下蠕变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但蠕变真实存在,它对内力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消除其影响值得研究。根据现场实测试验资料对比分析表明,长时间的桩基内力测试应考虑桩身蠕变的影响;基于混凝土蠕变的相关理论,推导了从实测应变中扣除桩身蠕变的公式;从消除蠕变影响角度分析了黄土桩基浸水试验中应采取的措施,其关键技术是控制试验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桩顶附近设置标定段,并保持标定段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恒定,且与下部桩体一致,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蠕变度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895.
典型基坑开挖卸荷路径下软土三轴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秋娟  陈晓平 《岩土力学》2013,34(5):1299-1305
模拟基坑开挖下的卸荷路径,进行了不同卸荷条件下包括围压、卸荷路径和排水的卸荷流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软土在竖向卸荷试验中的回弹变形可分为瞬时回弹变形和滞后回弹变形;在应力控制式三轴试验中,围压和轴压同时卸荷时的初始变形速率较大;仅卸轴压时回弹滞后效应明显,而围压、轴压同时卸荷时由于土体产生剪切变形引起负孔压,使土体回弹滞后效应不明显;在相同卸荷路径下,排水剪切时由于土体吸水膨胀使得流变特性更明显些,且产生的负孔压最终会消散。根据试验成果,建立Merchant流变模型参数与卸荷条件的线性函数关系,并将函数关系代入Merchant模型,最终得到能考虑围压及卸荷路径影响的软土卸荷流变经验模型。研究结果为软土流变变形模型研究及卸荷后基坑变形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9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1]执行前,市政污泥往往直接倾倒于填埋场形成污泥库,导致垃圾设计库容显著降低。为恢复填埋场库容,许多填埋场面临污泥库的原位加固处理。通过2组模型试验,探讨真空预压处理污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后污泥含水率显著降低,强度提高至2~4 kPa;污泥排水固结系数随预压过程发展表现出非线性;排水板周围污泥含水率和渗透系数降低明显,阻碍离排水板较远处污泥排水固结,因此减少排水板间距可显著提高污泥处理效果;真空预压过程中污泥中孔压变化规律与常规淤泥质土有明显区别,特别是远离排水板的位置孔压消散幅度小,表明污泥中孔压消散规律不符合传统的太沙基固结理论;污泥真空预压过程中,间歇式通正气压会在处理初期阶段加快排水速率,但整体改善作用不明显;真空预压可作为污泥减量化的一种途径,如要满足后续堆载垃圾的要求,还需配合其他原位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强度。  相似文献   
897.
贾鹏飞  孔令伟  王勇  杨爱武 《岩土力学》2013,34(11):3145-3150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兴起,轨道以及沿线附近建筑物承受低幅值小应变振动荷载的作用。对于小应变振动下土体的有限元计算,如何确定连接应力和应变之间纽带的刚度张量E,对于建立合理的预测模型来分析高速铁路轨道以及沿线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至关重要。低幅值小应变振动下剪切模量G和阻尼比D随剪应变幅值的变化是反映土体刚度及阻尼特征最重要的两个参数。通过共振柱试验发现,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剪切模量G必须通过振动应变幅值和固结围压共同来确定,即使在小应变(剪应变幅值10-6相似文献   
898.
湿陷性黄土现场浸水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雪峰  杨校辉 《岩土力学》2013,34(Z2):222-228
预浸水是黄土力学性质研究和地基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简要分析了进行现场浸水试验的必要性,详细评述了我国现场浸水试验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浸水试验的关键技术、湿陷变形规律和湿陷性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指出了现行规范中湿陷性判定、地基处理厚度、剩余湿陷量及停水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最后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899.
为满足涉密计算机用户对外网图文信息的实时接收、查看和监控等需求,设计并实现一种用于单向传输设备的屏幕图像实时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镜像驱动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屏幕图像;设计适合单向传输设备的屏幕图像实时传输协议用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数据包能够实时传输到接收端;并通过发送相邻2张图像的异或数据减少系统所占带宽;以及每发送一定异或图像数据后发送一张完整图像的方法,解决传输过程中的丢包而导致接收图像错乱的问题.通过测试表明,该系统在低CPU使用率,低带宽占用率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良好的实时图像传输服务,满足单向传输设备中屏幕图像实时传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900.
Three main topics including the floor motion action mechanism, the test frame design, and the target spectrum simulation presented in the paper ar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Floor motion action mechanism i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rchitectural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Seismic sensitiveness and earthquak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the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test frame for the shaking table test. Target spectrum simulation is also a challenging job in the shaking table test, in which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 performance of the shaking table facilities, and the control techniques should be all consider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