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9篇 |
免费 | 393篇 |
国内免费 | 8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3篇 |
大气科学 | 252篇 |
地球物理 | 514篇 |
地质学 | 2080篇 |
海洋学 | 725篇 |
天文学 | 283篇 |
综合类 | 208篇 |
自然地理 | 2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269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205篇 |
2004年 | 209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Microbial biomass response to different quantities and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in Brazilian coastal sediments 下载免费PDF全文
Cintia O. Quintana Paula C. de Moraes Marcos Y. Yoshinaga Stuart G. Wakeham Paulo Y. G. Sumida 《Marine Ecology》2015,36(3):766-77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benthic microbial responses to organic matter (OM) variations in quantity and sources in two shallow water bays (Fortaleza and Ubatuba Bays) on the SE coast of Brazil on six occasions during the year. The pelagic and benthic compartments of the bays were evaluated by: (i) nutrients and chlorophyll a (Chl a) in the water column; (ii) quantity and sources of OM in the sediment (Chl a,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nd lipid biomarker composition); and (iii) microbial biomass in sediments as an indicator of active benthic response. Although there were changes in water‐column nutrients during the year, Chl a was fairly constant, suggesting a regular supply of microalgae‐derived OM to the sea bottom.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lipid biomarkers in sediments, OM sources were classified as mostly marine and with high contributions of labile (microalgae‐derived) OM. Labile OM composition varied from diatoms in the summer to phytoflagellates in the winter and tended to accumulate in areas protected by physical disturbances in one of the bays. Microbial biomass followed this trend and was 160% higher in protected than in exposed area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upling between labile OM and benthic microbial biomass occurs primarily in protected areas, irrespective of the time of the year. Since meio‐ and macrofaunal assemblages depend upon secondary microbial production within the sediments, this coupling may have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benthic food‐web. 相似文献
62.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东海海域底质沉积物中的细粒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和全粒级碳酸盐含量分析、对比上覆水团和悬浮体资料,探讨研究区水团发育消长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长江冲淡水影响的长江型物质沉积区;黄海水影响的黄河型物质沉积区和黑潮水以及东海次表层水影响的残留型物质沉积区。而水团发育消长可直接影响下伏底质的分布特征。黄河型物质沉积区与残留型物质沉积区的分界相应于黄海冷水向东南扩展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向陆架爬升互为消长的长期综合平衡位置,而黄海冷水向东南的扩展范围代表着黄河物质在陆架向东南扩展沉积的最大范围. 相似文献
63.
64.
针对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变异的尺度差异性,提出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方法,并以海州湾沉积物粒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方法能够获得比普通kriging方法更高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精度,并且其底质类型的总体空间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相应的Kappa系数也在0.8以上,显示底质制图的预测类型与样本的实测类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新方法对于开展定量化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东北大西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捕捞海域,气候变化对该海域捕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供的1982−2016年东北大西洋渔获产量数据,对该海域渔获物组成、多样性、平均营养级及主成分变化特征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并结合东北大西洋海域气候、环境因子,应用广义可加模型探究渔获物组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物多样性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2−2010年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营养级在2002年之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2002年之后开始波动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个指标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较为相关。对渔获物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份变化的方差解释率达到35.3%,且与海域气候、环境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一主成分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气候影响下渔获物组成变化的情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渔获物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按解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海表温度、海平面高度、盐度、海冰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该研究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结构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触地段(Touchdown zone, TDZ)是在役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 SCR)的关键部位,在复杂载荷作用下,极易形成损伤缺陷,其载荷寿命的评估是深海结构工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运用损伤管道实体单元与土弹簧阻尼单元相互作用的模型模拟触地段损伤海底管道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数值计算考虑了管-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接触非线性。讨论了单一环向体积损伤位于触地段管道的不同位置时,触地段损伤管道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特征点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管道所受内外压力以及管道提升端的竖向位移载荷会影响结构的自振频率;体积损伤部位的动力响应较完好部位更剧烈;体积损伤的位置和动力载荷频率对管道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很大;当动力载荷的激励频率越接近结构基频时,损伤管道的动力响应及动力放大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67.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68.
69.
70.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