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552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289篇
地质学   1078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Zircon U–Pb dates for felsic and intermediate to mafic dikes intruding into the Ryoke granitoids and metamorphic rocks at selected outcrops in the Takamiyama area of the eastern Kii Peninsula, southwest Japan, were determined along with their geology and petrography to reveal the history of Cretaceous magmatism. At each outcrop, the felsic and intermediate to mafic dikes exhibit specific structures that are indicative of magma intermingling and have coeval intrusion ages of ca. 81–77 Ma. Our zircon U–Pb data complement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suggesting that the mafic magmatism continued intermittently from 83 to 76 Ma in the Takamiyama area and that magmatism migrated eastward within the Ryoke Belt. A comparison of intrusion ages between a dike and a host Ryoke granitoid at one outcrop indicates that the host rock experienced ductile deformation at ~88 to ~83 Ma. Judging from the small number of zircons and the concordant date distributions, we didn't recognize the evidence suggesting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ost rocks, as Nakajima et al.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21, 127, 69–78) reported.  相似文献   
352.
周望  任非凡  徐超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s1):1428-1436
生态复合锚杆在横向弯剪作用下的变形特征与破坏模式等方面缺乏科学认识,还未从试验、理论等方面进行过机理性研究。首先介绍了生态复合锚杆模型试验的制作与试验过程,然后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横向弯剪作用下生态复合锚杆竖向变形量、轴向应力、弯矩、界面剪应力等的演化规律与特征,最后结合本次试验研究成果对后续试验方案的优化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生态复合锚杆的轴向应力、弯矩、剪应力均在剪切面附近出现峰值集中现象,且数值向远离剪切面减小非常迅速;生态复合锚杆的轴向应力、弯矩、剪应力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发生在弹性变形阶段;生态复合锚杆的拉拔荷载主要由铝管及铝管复合材料界面来承受,并且可以预见其抗弯强度在其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并无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353.

结合地理分布将中国北方高空冷涡划分为东北冷涡(120°-145°E,35°-60°N),华北冷涡(100°-130°E,30°-45°N)以及东蒙冷涡(100°-130°E,40°-55°N)三类,根据2000-2018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日降水资料对19 a冷涡个例进行筛选对比,统计分析三类冷涡的活动规律,利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三类冷涡的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在490例高空冷涡个例中,遗漏的冷涡个例有2个,重复的个例有13个,剩下475例个例都能较好的被选出和归类,给出的三类冷涡定义较为合理。东北冷涡和东蒙冷涡在全年皆可生成,而华北冷涡在12月和2月没有发现。东北冷涡在4、5月生成最多,在3月和8月生成较少。华北冷涡在5月生成最多,冬季生成较少。东蒙冷涡在5、6、9三个月生成较多,在2、3和11月生成较少。对三类冷涡的动态合成分析表明:在结构方面,考察位势高度、温度、涡度、和等熵位涡分布,得到东北冷涡平均强度最强,东蒙冷涡次之,华北冷涡最弱;在降水方面,冷涡强度最强的时段,冷涡降水主要出现在高空急流出口区以北,对应有强的高层辐散。由于低层湿度分布以及水汽输送强度的不同,三类冷涡的降水大值中心位置有所差别,并且华北冷涡平均降水强度最大,东北冷涡次之,东蒙冷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54.
休瓦促钨钼矿区位于义敦地体南段,是该区域唯一存在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酸性侵入体直接接触形成复式岩体的矿区。目前尚未对该复式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开展过系统深入研究,限制了对该矿区及区域构造事件和岩浆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东矿段黑云母花岗岩,西矿段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休瓦促复式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区域构造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东矿段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05.4±4.3 Ma,属高钾的钾玄质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Nd、Sm等,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氧逸度较高(fO2=-22.8~-6.8,平均-12.2),εHf(t)为正值(0.0~3.9),εNd(t)=-2.11~-1.18,87Sr/86Sr=0.707248~0.708070,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32~1.68 Ga;西矿段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细晶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斑岩年龄为80.2±1.5 Ma,与黑云母花岗岩相比,具有更强烈的负Eu异常,更低的氧逸度(fO2=-33.2~-3.2,平均-23.0),更低的εHf(t)值(-8.4~-2.1)、εNd(t)值(-8.59~-5.14);更高的87Sr/86Sr值(0.709987~0.713559),更老的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1.62~2.36 Ga)。研究认为:晚三叠世黑云母花岗岩在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的开放系统中通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和少量俯冲洋壳物质;晚白垩世岩体物质来源于区域拉张环境下的古老下地壳和少量幔源物质,在相对封闭系统下通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同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围岩同化混染作用影响。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对揭示区域构造和成矿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5.
水面蒸发敏感因素的判断,对于干旱区水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新疆塔额盆地内的塔城市气象站1981—2010年资料为例,采用敏感系数法对研究区多年月均水面蒸发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与关联分析法分析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塔额盆地内,温度与水汽压二因素对水面蒸发影响最为敏感;基于敏感系数法的敏感因素研究结果与关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尤其在主要影响因子的判定上。  相似文献   
356.
通过对CFG桩复合地基性能分析发现,CFG桩-筏复合地基在边桩外侧约一倍桩距的区域形成了一条塑性变形带,是导致复合地基的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在塑性变形带增加一排护桩,并对加桩前后复合地基的应力变化、地基沉降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加桩后地基性能得到明显改变,在相同条件下,地基沉降量明显减少,地基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57.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 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板块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并可分为上、中、下部地壳,欧亚板块东部陆缘带地壳结构较简单,基本两分.贝加尔裂谷带下部地壳厚度比松辽盆地的薄约7 km,而上部地壳则相反,前者的比后者的厚约9 km.两个裂谷带在Moho界面之下的波速分布差异也较大.(2)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贝加尔裂谷带属主动式裂谷,松辽盆地属于混合型裂谷.贝加尔裂谷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构造圈B″层物质上涌所形成的地幔热柱的垂向作用,由BLV带佐证,松辽盆地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中远程效应.(3)日本国所位于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多地震带,除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浅部效应、地壳中断裂与流体的直接作用等因素,本文指出仙台等速块的物性条件是岛弧带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同时指出需要关注日本东海岸深约30~40 km的大级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8.
毛洪江 《西北地质》2010,43(3):141-146
通过对钻探过程中井漏的复杂地质因素分析,提出了水化膨胀复合材料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膨胀性、封堵性及复合桥接堵漏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堵漏材料PAR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性能,可膨胀至原体积的几十倍,且时间快有利于形成快速的封堵.材料PAR与稻谷和锯末形成的复合堵漏材料具有很强的堵塞率,可达70%以上.承压堵漏测量装置中测试表明:复合堵漏体系不仅能形成封堵,而且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差.在云南临仓市勐简乡铅锌矿钻探过程中,运用复合堵漏体系满足了该地区复杂地矿钻探需要.  相似文献   
359.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库尔勒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5月发生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降水过程中,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先后有两次飑线发展东移,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径向速度所反映的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低空存在明显的垂直风切变,雷达西南方向长时间维持西南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辐合及垂直向上输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60.
综合气象因素对广西电力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网负荷易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的特点,为综合衡量气象因素对广西电力负荷的影响,引入了气象学指数--有效温度,分析了4-10月气温、相对湿度、风及有效气温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与电力负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是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子;夏季以气温和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组合的变化对负荷的影响较大,风速从静风到有风时,负荷明显地减少,但当超过一定的温度时,风速越大负荷反而增加;6-9月,负荷随着气温和有效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在春夏、夏秋季过渡季节,负荷并不完全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在气温不是太高的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时,负荷有下降的趋势,当超过一定的温度时,负荷随气温和有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