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028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otal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at five remote Southern Hemisphere sites in Samoa, Tasmania and Antarctica are compared. The dominant particle production mechanism is deduced to be photochemical, with concentrations dicta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radiation in the eight months centred on the winter solstice. There is little variation with latitude in the mean summer concentrations. The middle troposphere is shown to act 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 of photochemically-produced particles in Tasmania and probably in the Antarctic. It is suggested that primary-particle production is mainly through the oxidation of dimethyl sulphide and that these particles then act as centres of condensation for sulphuric acid formed by the oxidation of sulphur dioxide.  相似文献   
992.
If the earth and its ionosphere are immersed in a large-scale dawn-to-dusk electric field (of the order of 0.5 mV/m), the resultant dawn-to-dusk ionospheric currents are much stronger on the dayside than on the nightside. These asymmetric currents over the earth produce a magnetic field detectable on the ground,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to theSq-field and equatorial electrojet.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IAGA General Assembly meeting (Session 9.1) held in Vancouver, Canada, during August 1987.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概略介绍了花岗岩成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花岗岩“成因分类”、花岗岩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以及判别其形成环境的一些方法,并扼要介绍了花岗岩的物质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在系统梳理和归纳2017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成立的108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及与其他矿物种的关系等),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08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报道全球逐年发现的新矿物资料,全面介绍世界新矿物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提供借鉴,并推动矿物种中文译名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95.
在系统梳理和归纳2016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成立的121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及与其它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和化学变化等),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21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定期公布国际新矿物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名称体系。  相似文献   
996.
根据7个属产地及层位分析,证明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存在两极分布现象。认为古生物地理大区的混生区是这些两极分布的凉水型分子的起源地,即混生区起源。两极分布的分子具有快的迁移速度,推测凉(冷)水洋流的携带作用是这些凉水分子散布的主要途径。简要叙述了两极分布的性质及在古生物地理区研究中的意义,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古生物地理区的形成机制──环境控制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7.
李长顺 《矿产与地质》1996,10(3):178-186
香炉子金矿床产于中生代形成的火山隐爆角砾岩体之中,隐爆角砾岩体受EW向脆--韧性剪切带所控制,在论述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有关地质资料,提出香炉碗子金矿床的形成,是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直接联系的古老基底重熔再造的,中低温,浅成火山期后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8.
北山南带金矿床(点)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甘肃北山南带金矿床(点)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及水/岩交换理论提供的找矿信息,探讨了本区金矿床(点)的物质来源具多源性,但以壳幔混合型为主;矿源层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而燕山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期。提出钻井沟金矿点具找矿远景,其次为拾金坡;金沟子及花西山找矿意义不大。推测乌龙泉、老君庙金矿点和小西弓金矿床中带深部应有新的水/岩交换中心和盲矿体  相似文献   
999.
复合地基物理模型及圆板-复合地基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非散体材料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粉喷桩等)模拟成各向异性弹性体。根据圆柱体柱坐标的极点条件,取样条函数为复合地基的位移函数,而外部土体用半解析函数来模拟。最后对圆板-成层复合地基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paper,we discuss (1) whether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dominant creep mechanism will occur at 400 km discontinuity in some subducting slabs as a result of olivine-spinel phase transition;(2) could the result influence phase boundary strength and deep seismicity? Through this study,we noticed that a transition of creep mechanism from dislocation to diffusion (or superplasticity) could occur at the olivine-spinel phase boundary where temperature effect on phase transition dominates over pressure,which will result in a weakening phase boundary.Triggered by this phase transition weakening,a deep strong earthquake might be generated in the relatively strengthening region above the phase boundary so that the phase boundary is naturally the ceasing boundary of deep seismicity.Contrasting to this,the transition of the creep mechanism from dislocation glide to dislocation climb may be common at the phase boundary where pressure effect on phase transition dominates over temperature.In this case,olivine-sp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