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3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2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1篇 |
大气科学 | 185篇 |
地球物理 | 182篇 |
地质学 | 400篇 |
海洋学 | 129篇 |
天文学 | 110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3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2005年6月18-12日浙南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逐小时加密雨量资料,对2005年6月18-22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西南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12个中尺度雨团的持续生成东移导致了暴雨的发生。正涡度大值中心值的强度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弱以及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速度以及垂直螺旋度的强弱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度变化一致。急流核的出现导致水汽辐合明显加强.从暴雨区和急流核的位置配置来看,暴雨区出现在急流核的左侧。 相似文献
62.
63.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64.
65.
分析1980~2002年主汛期(5~7月)广西锋面型大范围暴雨期间孟加拉湾对流云团演变及与之相应高低空环流变化,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强对流在广西暴雨发生前3天发展最为旺盛,受孟加拉湾低槽引导,对流云团爬上中南半岛进入广西,当其与高原东移的云团相结合时再次发展,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分析200 hPa高度场和流场结果表明:当广西暴雨发生时,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及广西受200 hPa南亚高压控制。分析850 hPa水汽通量矢量场结果表明:广西锋面型暴雨发生时,从孟加拉湾到广西上空有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广西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66.
Using a 40-yr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set including 134 stations from 1962 to 2001,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a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In the phase space spanned by the first 8 EOFs generated from the 20-day low-pass filtered data, the six rainfall regimes (RRs) are identified by applying a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namely, the northeastern China regime, Yellow River regime,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regime, Yangtze River with its south regime, South China regime, and rainless regim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new RRs exhibit good persistence and evident physical sense, and excellently represent both of countrywide and regional features, which also demonstrate the inhomogeneity of multi-dimensional phase space. Furthermore,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new RRs can describe intraseas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rainfall anomalies, which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RRs and the conventional seasonal mean rainfall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distributions of the RRs events, as well as the 40-year panorama of the RRs occurring are also investigated, which further document rationalit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RRs with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are likely to present more helpful information for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previous classical rainfall patterns. 相似文献
67.
LuanYun Hu YanLei Chen Yue Xu YuanYuan Zhao Le Yu Jie Wang Peng Gong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4,57(10):2293-2304
Remote sensing based land cover mapping at large scale is time consuming when using either supervised or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used a fast clustering method—Clustering by Eigen Space Transformation(CBEST) to produce a land cover map for China. Firstly, 508 Landsat TM scenes wer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Then, TM images were clustered by combining CBEST and K-means in each pre-defined ecological zone(50 in total for China). Finally, the obtained clusters were visually interpreted as land cover types to complete a land cover map. Accuracy evaluation using 2159 test samples indicates an overall accuracy of 71.7% and a Kappa coefficient of 0.64. Comparisons with two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s(i.e., Finer Resolu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lobal Land Cover(FROM-GLC) and GlobCover 2009) also indicate that our land cover result using CBEST is superior in both land cover area estimation and visual effect for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相似文献
68.
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的丛集地震识别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Zaliapin等发展的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的丛集地震识别方法,首先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对方法进行检验,然后对胶东半岛和沂沭带的区域小震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沂沭带的小震活动近似满足泊松随机过程,主要是背景地震活动;而胶东半岛地区小震则存在明显的成丛活动。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通过序列发展不同时段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山地震序列中受此前发生的主震和较大余震影响作用的事件越来越少,序列的丛集性明显减弱,更多的小震或许可视为反映区域应力状态的背景地震。 相似文献
69.
遥感技术在古丹阳湖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7—1988年太湖实测水质数据,利用系统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17个指标按营养盐、有机质、有毒有害物质三种污染类型进行综合评估,获得了太湖水域各类污染指标空间分布态势及差异特点,揭示了太湖现存的三种污染模式及地域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治理和改善太湖水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构造环境与喷发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辽裂谷的北端,这里的火山活动同裂谷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五大连池火山区发育着典型的“X”型断裂,其次是经向张断裂和纬向压断裂,它们是同一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本文提出了“X”型断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认为五大连池区处于“X”型断裂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处于剪切应力的最大值阶段,两组断裂呈正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