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3篇 |
免费 | 1164篇 |
国内免费 | 15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篇 |
大气科学 | 3299篇 |
地球物理 | 1181篇 |
地质学 | 1705篇 |
海洋学 | 418篇 |
天文学 | 165篇 |
综合类 | 216篇 |
自然地理 | 18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329篇 |
2020年 | 309篇 |
2019年 | 315篇 |
2018年 | 299篇 |
2017年 | 316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420篇 |
2013年 | 796篇 |
2012年 | 427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444篇 |
2008年 | 469篇 |
2007年 | 432篇 |
2006年 | 373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276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相似文献43.
东北大西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捕捞海域,气候变化对该海域捕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供的1982−2016年东北大西洋渔获产量数据,对该海域渔获物组成、多样性、平均营养级及主成分变化特征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并结合东北大西洋海域气候、环境因子,应用广义可加模型探究渔获物组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物多样性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2−2010年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营养级在2002年之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2002年之后开始波动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个指标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较为相关。对渔获物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份变化的方差解释率达到35.3%,且与海域气候、环境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一主成分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气候影响下渔获物组成变化的情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渔获物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按解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海表温度、海平面高度、盐度、海冰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该研究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结构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本文采用了最佳气候找相似的预报方法来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由于这种方法使用了地面、高空、太阳活动和海温资料,具有长时段,多要素,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预报较客观,对预报年的年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由于不同站点资料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气候背景,因而能分片制作短期气候预测,为解决目前短期预报中小尺度天气难的问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气候背景和可靠的预报依据。此方法虽属统计方法,但与中、短期数值预报有某些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预测因子的同时性和连续性,对要素的预测如同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 相似文献
45.
西藏扎布耶湖ZK91-2钻孔沉积特征与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扎布耶盐湖位于西藏高原腹地,1991年在其南部干盐滩中钻取了20m深湖相沉积,以5~10cm/个的密度进行高分辨率取样,详细探讨了沉积标志、矿物组合(尤其Mg、Ca、Li碳酸盐)、干旱与潮湿两种气候类型的元素组合等气候环境指标,推导了晚更新世以来该湖区湖面涨缩、水质咸谈及气温高低变化。 相似文献
46.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9,他引:14
用西双版纳6个气象站40余年观测资料,探讨中国内陆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体上呈逐年增暖的趋势,其中平均气温上升率0.016 5~0.033 4℃/a,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率0.008 6~0.038 7℃/a,平均最高气温上升率-0.001 4~0.018 6℃/a;降水长期变化特征则较复杂,规律不如气温明显,但总体趋势减少,年降水量变化主要决定于雨季降水量变化;相对湿度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说明该地区气候向干热型转变。 相似文献
47.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利用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关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异.这6个东亚季风指数突出反映了东亚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及偏北季风3支季风气流强度和范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独立性.各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另外,分析了各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联系,以考察其解释我国气候异常分布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并各自对应有一定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别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指出,研究东亚夏季风时,区别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是很有必要的,用单一指数不足以表征它们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Jennifer L. Rice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13,65(2):333-344
A survey of local governments participating in two urb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s i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s used to reach emissions reduction goals and the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Results support previous research that shows a preference for policies that rely on changes in individual behavior, while also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how mitigation responsibilities are distributed amo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consensus,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federal inaction on local government justification for climate-related polic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urban climate governance as part of a wider system of neoliberal clim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49.
毛乌素沙地处于中国季风区的西北边缘,对气候变化敏感,是古气候演化和古环境变迁研究的理想场所。全新世气温回暖期,气候整体稳定但存在暖湿冷干的次级波动,不同类型沉积相组成的地层序列记录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不稳定性。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1)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DLT、NB剖面粒度及Rb/Sr比值可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63 μm砂含量增加,Rb/Sr比值降低,揭示东亚冬季风增强,风成砂堆积,风沙活动加剧,气候干冷;反之,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风化成壤程度加大,气候暖湿。(2)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边界带及低洼沟谷区年代概率密度函数的分析显示,全新世早期~8\^5 ka BP风成砂堆积,风沙活动加剧,气候表现为干冷;全新世中期8\^5 ka~3\^0 ka BP地势较高处古土壤广泛发育,地势低洼处发育湖沼相/泥炭层,但在6.0 ka BP左右存在气候转冷过程;全新世晚期3\^0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3)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冰筏冷事件、董哥洞石笋、季风边缘区湖泊、东部沙地等记录具有可对比性和相对一致性,反映出全新世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全球变化的影响,这对预测和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
云南1971—2006年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暖冬的频繁发生已经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云南省197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概率气候事件划分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和暖冬强度等级标准,得到全省逐年暖冬指数,分析云南省“暖”冬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冬季普遍增暖,1971~2006年共出现13个暖冬年,暖冬年在时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在1997年以后呈现明显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