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全力扭方位的数学本质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装置角,使得方位变化达到最大。文献中已有的几种求解方法在求解过程中没有考虑约束条件,这使得有关计算公式缺乏严格的数学基础。使用有约束极值问题的标准求解方法——拉格朗日乘数法对全力扭方位问题重新进行了数学表述,并推导出了最优解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2.
123.
防止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的关键是合理设置不同盾构支护平衡模式下的支护压应力。在改进的筒仓楔形体模型计算方法得出的开挖面松动土体对刀盘压力呈近似呈抛物线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气压支护模式、泥水支护模式和土压支护模式下,盾构隧道开挖面分别在地下水位以上和地下水位以下时开挖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支护应力均匀分布时,除粘土开挖面下部失稳外,其余土体均为开挖面中下部失稳;有效支护压应力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分布时,除软粘土开挖面下部失稳外,其余土体均为开挖面上部失稳;有效支护应力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分布时,所有土体开挖面均为下部失稳;在气压、泥水和土压平衡支护模式下,开挖面在未到达筒仓楔形体模型所假设的开挖面整体失稳前,开挖面已经发生了局部失稳,采用筒仓楔形体模型确定的极限稳定支护力是不安全的。最后给出了开挖面松动土体对刀盘压应力公式中计算参数的无量纲化图,以方便实际工程运用。   相似文献   
124.
为指导煤层气生产区煤层气井排采,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生产监测区为例,通过系统采样测试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样的离子浓度变化特征、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和总硬度的变化特征,判识了产出地层水的水质类型和水化学相。研究表明:产出地层水的离子浓度、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和总硬度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地层水中离子浓度除受地层水来源、矿物和离子性质影响外,还受区域井间干扰形成条件下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的流体场影响。产出地层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Na型,部分为Cl—Na型,产出地层水水化学相主要为煤层水,部分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水化学相为顶底板围岩水(砂岩或泥岩水)或混有顶底板围岩水的煤层水。生产监测区煤层气群井排采地层水来源的判识有利于指导煤层气生产区排采控制。  相似文献   
125.
相对于盾构隧道施工的大量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状况,国内在盾构工法特别是大型深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水压条件下深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问题。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水土压力统一参数,对考虑水压影响的均质土深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考虑水压影响的深埋盾构隧道开挖面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式模型,并推导了其极限支护压力计算公式。然后利用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法,可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多层土深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评价中。最后,以上海长江盾构隧道实际工程为例,采用本文推导的极限分析上限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式方法计算并分析其极限支护压力,并将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和规范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该研究可改进与完善水压条件下深埋盾构隧道极限支护压力确定方法,从而为考虑水压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支护压力的合理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6.
考虑盾构掘进速度的隧道掘进面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张义同 《岩土力学》2010,31(7):2232-2237
隧道在低渗透性土壤中掘进,盾构掘进速度的改变将引起作用在掘进面上支护压力的显著变化。考虑盾构掘进速度以及土体的渗透系数的影响,通过伽辽金有限元法推导三维稳态渗流有限元方程,使用FORTRAN代码编制数值分析程序计算稳态地下水流条件下隧道掘进面附近水头分布。维持掘进面稳定极限支护压力由有效支护压力和渗透力共同构成,前者基于土体稳定的极限平衡理论计算结果,后者通过隧道掘进面附近水头分布推导得出。结果发现,低渗透性土层中进行隧道掘进,盾构掘进速度的改变对隧道掘进面附近水头分布产生很大影响,掘进速度的增加将引起作用在隧道掘进面上支护力的显著增加。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取得较好的一致,验证了该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7.
挤压式边墙技术在面板堆石坝工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成  郭德发  王庆  卢勇鹏 《岩土力学》2008,29(Z1):201-203
介绍了寺坪面板堆石坝上游垫层坡面混凝土挤压边墙的试验过程及应用情况。以挤压式边墙技术替代了传统工艺中垫层料的超填、人工和机械削坡修整、斜坡碾压、坡面防护等技术。阐述了挤压式边墙的施工特点,并对该项指标及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寺坪工程应用挤压式边墙施工技术,在简化施工工序、提高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在大坝上游垫层区的施工中得到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28.
泥浆性质对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形成质量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泥水盾构以压力泥浆支护开挖面,泥膜的形成对开挖面稳定非常重要,尤其在高渗透性地层,泥浆极易穿透地层直接渗出而不能形成所需的支护压力。以南京长江隧道为背景,详细阐述了泥膜的作用原理及泥膜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通过自行设计的成膜装置开展泥浆性质对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形成质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泥浆颗粒级配及密度相同时,泥浆粘度高,物理稳定性好,则泥膜形成容易,形成泥膜薄、致密,滤水量小。试验结果对泥水盾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9.
面板坝垂直缝及止水失效渗流场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少华  毛新莹  白正雄 《岩土力学》2008,29(Z1):145-148
以金川面板堆石坝为例,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当面板缝及止水局部失效时各种工况下的渗流场,系统分析了大坝在面板垂直缝及止水局部失效后的稳定渗流场的规律和特点。采用无厚度的二维平面单元来模拟面板垂直缝及止水结构周边缝,同时采用理论上严密的Signorini型变分不等式方法进行求解,此方法能对渗流出渗点和浸润线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指出了面板缝及止水结构周边缝的失效位置,失效缝宽对等势线、浸润线以及渗漏量的影响。为面板堆石坝接缝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In the Rhoscolyn area of Anglesey, the late Precambrian interbedded psammites and pelites of the Monian Supergroup are folded into a kilometre‐scale antiform, plunging about 25°NE and with an axial surface dipping about 40°NW. Numerous folds of up to a few tens of metres in wavelength are present on both limbs of this antiform. These smaller‐scale folds also plunge about 25°NE but clearly belong to two separate episodes of folding, and it has become a matter of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as to whether the larger antiform belongs to the first or second of these episodes.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cleavage/bedding asymmetries from all the lithologies, however, shows that the large antiform is a second‐generation structure, and that on the gently dipping northwest limb, the sense of cleavage/bedding asymmetry of the earlier cleavage in the psammitic units has been almost uniformly and homogeneously reversed (so that it appears to be axial planar to the antiform), while in the pelitic units the sense of cleavage/bedding asymmetry of the earlier cleavage has been preserved. Many of the small‐scale complexities of the observed cleavage/bedding relationships may be explained by appealing to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the formation of buckling instabilities relative to this reorientation of the early cleavage in the psammites during the second deformation. A first‐order analysis of the finite strains from around the large‐scale antiform shows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irst cleavage prior to the second deformation was steeply dipping to the southeast. The second deform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southeast‐verging Caledonian deformation affecting the Monian and Ordovician units elsewhere in northwest Anglesey, while the northwest‐verging first deformation event, which is not present in the Ordovician rocks, must have occurred before they were deposited.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