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P-P波和P-SV波联合AVO反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转换波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反演或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是基于Aki等的反射系数近似公式,通常反演结果为上、下层速度比值和速度平均比值.本文在Shuey和郑晓东近似公式的基础上,运用最小平方算法,提出一种p-p波和P-SV波联合AVO反演下层介质纵、横波速度及泊松比的方案,并应用于双层含气砂岩模型上,误差在10%以内.此方案要求上、下层物性差别不大且入射角小于30°,但不需要速度比值为常数2的假设.  相似文献   
912.
喜马拉雅山系的崛起、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与成山、成岩、成盆、成矿和成灾相关的深层过程是东亚乃至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科学事件.1958年始在柴达木盆地的地震反射探测与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和大陆动力学研究开启了青藏高原地球内部研究的先河,半个世纪以来它影响并引导着我国这一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前进.本文为纪念地壳与上地幔精细结构和大陆动力学在中国的诞生而作.柴达木盆地壳、幔精细结构地震反射探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沉积层巨厚可达15~19 km,且存在着迴折波和不同类型与路径的多次波.地壳厚达50~52 km,且存在着高速梯度夹层和低速层.Moho界带为由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束组构,且上地幔顶部纵波速度为8.1 km/s.从这一基点出发,对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青藏高原地球深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今后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深化研究的内涵和布局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相似文献   
913.
火山岩体地震特征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和反演所得的特征参数等相结合的地震特征识别技术在无井或少井的火山岩地区可以直接识别火山岩体的位置及范围.将此识别技术对某油田的营城组火山岩体进行识别与评价中,圈出4个最佳有利火山岩体,并利用密度技术对新圈出的最佳有利火山岩体进行油气检测,密度小于或等于2.53 g/cm3的火山岩体部位为天然气富集部位或富集空间,钻井后证实有很好的地质效果和较高的勘探开发成功率,为复杂的火山岩体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营城组火山岩体的识别与评价中发现火山岩储层在空间中存在复杂多变性,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和特征差异性,其储层存在分割现象,但是,在好的岩性和构造背景下仍可形成局部天然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914.
海州—韩山断裂是连云港地区一条重要断裂,属于海泗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断裂隐伏于较浅的覆盖层之下且控制了基岩岩性分界。浅层地震反射法作为断层探测的首选方法,对海州—韩山断裂进行探测时仅能识别出基岩顶面反射波,难以实现对断裂的准确判别。而折射层析成像法适用于速度横向差异大的区域,可获取断层两盘岩性速度差异信息,进而判定断层位置,弥补反射法的不足。本文在跨海州—韩山断裂同一位置上联合应用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探测方法,进行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合成地震记录验证。研究表明,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方法联合探测海州—韩山断裂,较单一方法可对断层实现更精准的定位,获取更丰富的断层信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断层探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15.
针对现有的面向机载LIDAR数据的三维平面提取算法存在的基于离散激光点设计导致算法设计困难、仅利用几何特征的一致性导致的在平面平滑过渡区域易产生错误提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值体素连通区域构建下的机载LIDAR三维平面提取方法.该算法基于体素结构设计且综合利用了机载LIDAR数据的几何、激光反射强度信息,将传统的平面...  相似文献   
916.
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在几百至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传播得到可反映沉积地层结构的数据,海底反射系数与沉积物物理性质密切相关。Biot-Stoll声波传播理论模型可以预测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构建反射系数等声学参数与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海域采用不同的参数所获得的效果不同。为此,本文基于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实测物理参数,利用BiotStoll模型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射系数和沉积物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样品实测值吻合度总体较好,偏差在0.1%~4.9%之间,并建立了频率3.5 kHz时海底反射系数与沉积物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方程,且方程拟合度较高,可决系数R2均大于0.99。在对典型Chirp剖面数据计算其海底反射系数的基础上,反演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孔隙度、密度、颗粒平均粒径等物理性质,其中反演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与实测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相对误差均小于5%,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表明该反演方法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17.
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8~10月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使用德国SEDIS型三分量海底地震仪以气枪为震源在南海中北部开展了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这是我国大陆科研单位第一次自主开展长距离多剖面的海底地震仪人工地震探测。勘测线共三条。总长达1176.8km.工区最大水深4137m.共投放48台次,回收成功率95-8%。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良好,深部信息丰富.可直观地分辨出照、Pn、PmP等震相,为南海中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洋壳与陆壳分界和西北、西南次海盆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18.
ASTER数据在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光谱信息明显优于ETM,使得在ASTER波段范围内能够更为详尽地刻画地物波谱,尤其是具有特征谱带的岩石和矿物.选择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部地区为工作区域,设计了用光谱角制图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的技术方案.通过波段组合和增强处理,ASTER数据对含Fe-OH(如黄钾铁矾,含铁白云母)、Al-OH(如粘土类矿物、明矾石、绿泥石、绢云母)和Fe~(3+) (如褐铁矿,赤铁矿)3种类型蚀变信息的刻画能力明显比ETM更好.野外查证了提取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19.
大陆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地壳反射层 (或反射下地壳 )、下地壳低速层和低阻层等一系列惊人发现唤醒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岩石圈 ,研究大陆下地壳。大陆下地壳中的地震反射层、低速层和下地壳低阻层相互伴生 ,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区和年轻造山带等活动构造区带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前寒武纪地盾和克拉通等稳定构造单元 ,其成因可能与层流构造及其相关的热活动、韧性剪切、岩浆作用、部分熔融、变质反应等有关 ,并随着大陆地壳构造 -热演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20.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PDF) of a passive tracer, forced by a "mean gradient", is studied. First, we take two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Lagrangian and the conditional closure formalisms, to study the PDFs of such an externally forced passive tracer. Then, we carry out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an idealized random flow on a sphere and for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stratospheric winds to test whether the mean-gradient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studying stratospheric tracer mixing in midlatitude surf zones, in which a weak and poleward zonal-mean gradient is maintained by tracer leakage through polar and tropical mixing barriers, and whether the PDFs of tracer fluctuations in midlatitud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when diffusive dissipation is balanced by the mean-gradient forcing, the PDF in the random flow and the Southern-Hemisphere PDFs in ECMWF winds show time-invariant exponential tails,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PDFs exhibit non-Gaussian tails. However, the PDF tails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the PDF tails of the forced tracer is compared to that of a decaying tracer. It is found that the PDF tails of the decaying tracer are time-dependent, and evolve toward flatter than expon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