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432篇 |
免费 | 9663篇 |
国内免费 | 12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38篇 |
大气科学 | 8739篇 |
地球物理 | 12032篇 |
地质学 | 29215篇 |
海洋学 | 7593篇 |
天文学 | 3547篇 |
综合类 | 3947篇 |
自然地理 | 105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9篇 |
2023年 | 1011篇 |
2022年 | 2001篇 |
2021年 | 2466篇 |
2020年 | 2351篇 |
2019年 | 2776篇 |
2018年 | 2137篇 |
2017年 | 2588篇 |
2016年 | 2612篇 |
2015年 | 2777篇 |
2014年 | 3427篇 |
2013年 | 3887篇 |
2012年 | 3507篇 |
2011年 | 3713篇 |
2010年 | 3225篇 |
2009年 | 3862篇 |
2008年 | 3813篇 |
2007年 | 3870篇 |
2006年 | 3796篇 |
2005年 | 3419篇 |
2004年 | 2964篇 |
2003年 | 2756篇 |
2002年 | 2369篇 |
2001年 | 2186篇 |
2000年 | 2063篇 |
1999年 | 1850篇 |
1998年 | 1615篇 |
1997年 | 1292篇 |
1996年 | 1018篇 |
1995年 | 881篇 |
1994年 | 802篇 |
1993年 | 707篇 |
1992年 | 518篇 |
1991年 | 416篇 |
1990年 | 311篇 |
1989年 | 240篇 |
1988年 | 200篇 |
1987年 | 109篇 |
1986年 | 67篇 |
1985年 | 66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6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地球轨道旋回沉积节律研究进展——兼论轨道旋回的沉积学特征、年代学意义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球轨道旋回是古代沉积记录中常见的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动控制的沉积节律,它不仅自身表现显著的节律性,而且通过反馈体系强烈影响着沉积作用。同时,轨道旋回节律在不同的沉积背景下以不同的沉积特征显现和规则性叠加。地球轨道旋回赋有的规则频率变化特征又使其具有年代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是天文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根据国内外资料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地球轨道旋回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2.
123.
CHEN Guo-jie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1,11(4):289-293
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UNDER UN-guiding human forward.he author pointed out manyCEASINGCHALLENGES times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s a correctstrategic selectlonforhumanfuture and It representedaThe Zlst Century has come,people have many newdevelopmentoutlook,strategic vie呷olntandvalueforecasts and long for a wonde山lprospect.The 21st(CHEN,1997;200a;200b).Century lsa bio-sclentmc era,an economic global-The authoralso pointed out th… 相似文献
124.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在各种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流变学作为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支柱学科。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岩石流变学的最新进展做些扼要的介绍,呼吁中国固体地学界加强流变学的研究,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使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迈进国际先进的行列。 相似文献
125.
新疆白干湖钨锡矿田东北部花岗岩锆石SIMS U-Pb 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干湖矿田东北部出露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相近的成岩年龄和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同源演化的复式岩体。利用SIMS方法获得二者锆石U-Pb谐和年龄是422±3Ma和421±3.7Ma,为晚志留世。岩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二者表现为弱过铝质(A/CNK为0.99~1.02)或准铝质(A/CNK为0.92~0.94)、高钾(K2O/Na2O分别为1.08~1.31和1.03~1.22)、高碱((Na2O+K2O)分别为8.59%~9.38%和9.54%~9.69%)、钙碱性或弱碱性(δ分别为2.39~3.17和4.02~4.22)、Fe#(TFeO/MgO分别为9.58~12.26和8.94~9.96)高。稀土元素总体含量(分别为228×10-6~448×10-6和271×10-6~392×10-6)较高,微量元素亏损Ba、Nb、Sr、Ti、P和富集La、Ce、Zr、Sm,总体显示A型花岗岩的特征。R1-R2图解显示岩体构造背景落入晚造山区域。Sr-Yb图解显示岩体落入低Sr高Yb的区域,暗示拉伸的地壳减薄的环境。Pearce图解显示构造环境为板内为主。综合区域背景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旋回的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26.
虾蟹混养塘中WSSV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致死效应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对白斑综合症多发的虾蟹混养塘内三疣梭子蟹体内病毒含量进行定量跟踪检测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显微镜及病理切片,对室内经口服、注射两种回感模式处理已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濒死三疣梭子蟹体内病毒含量进行实验验证,并观察其体内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受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的三疣梭子蟹存活与死亡取决于蟹体内病毒含量,当病毒含量≥109拷贝/ml时均进入濒死或死亡阶段,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7.
可持续发展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的重大学科领域,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本文在阐述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之后,简要探讨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在湖南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8.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 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 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 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 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 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9.
13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round temperatures monitored at four observation sit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t the depth of 12~20 m increased 0.2~0.4 K and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decreased 4~5 m from the base in Xidatan Site from 1975 to 1989; and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t the depth of 6~15 m increased 0.2~0.4 K in Kunlun Pass Site from 1982 to 1997. Contras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a sand cover, 15~20 cm in depth, can result in a ground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0.1~ 0.2 K in MS66 Site; and a removal of vegetation can result in a ground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some 0.2 K in Hoh Xil Site. The monitor demonstrates that many factors that control permafrost developing have duality, e.g., sand and vegetation are able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ground temperature. These factors, in conjunction with permafrost behaviour, play different rol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permafrost and it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perties taking the viewpoint of dynam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