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0篇
  免费   3620篇
  国内免费   4310篇
测绘学   1034篇
大气科学   4455篇
地球物理   3087篇
地质学   9625篇
海洋学   1773篇
天文学   123篇
综合类   1371篇
自然地理   4392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771篇
  2021年   1002篇
  2020年   951篇
  2019年   1217篇
  2018年   896篇
  2017年   1019篇
  2016年   1060篇
  2015年   1115篇
  2014年   1373篇
  2013年   1581篇
  2012年   1258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1092篇
  2009年   1192篇
  2008年   1183篇
  2007年   1191篇
  2006年   1066篇
  2005年   961篇
  2004年   771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73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35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32.
论裸眼井中的“共振纵波”和“共振横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文献[1]和[2]指出,充流体裸眼井中存在频率确定、波速恒定、且沿传播方向不衰减的“共振纵波”和“共振横波”。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并指出,这两种波是不存在的。 二、论证 设一点源位于z=0的井轴上,则井轴上z处的声波频率响应为  相似文献   
33.
A 4.96-m-long sediment core from the Hanon paleo-maar in Jeju Island, Korea was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 and East Asian monsoon variations during the latest Pleistocene to early Holocene (23,000-9000 cal yr BP). High-resolution TOC cont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data indicate that Jeju Island experienced the coldest climate around 18,000 cal yr BP,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Further, these multi-proxy data show an abrupt shift in climatic regime from cold and arid to warm and humid conditions at around 14,000 cal yr BP, which represents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last major deglaciation. After the last major deglaciation, the TOC content decreased from 13,300 to 12,000 cal yr BP and from 11,500 to 9800 cal yr BP, thereby reflecting the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The LGM in Jeju Island occurred la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uch a disparity in climatic change events between central China and Jeju Island appears to be caused by the asynchrony between the coldest temperature event and the minimum precipitation event in central China and by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the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34.
准噶尔盆地腹部Z2井三叠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准噶尔Z2井三叠系各组的岩性、电性特征进行了详细解释与描述,对各组的孢粉、大孢子组合特征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该井三叠系地层划分为自碱滩组、克拉玛依组和百口泉组,且将其与邻区钻遇的三叠系进行了横向及纵向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测、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并借鉴前人的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三叠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5.
徐州土壤多环芳烃的环境地球化学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江苏徐州黄棕壤进行不同深度层位多环芳烃含量的定量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多环芳烃在土壤深度剖面中的地球化学迁移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多环芳烃在徐州土壤剖面中主要集中在地表0~20 cm内。其中低环多环芳烃化合物的迁移能力较强,4~6环等高环化合物相对较难迁移,主要残留于地表生态系统环境中。  相似文献   
36.
羊蹄子山-磨石山钛矿床的钛矿物主要为锐钛矿、金红石和钛铁矿。锐钛矿化学成分的特点是FeO含量明显比金红石要低;主要X光粉晶谱线为3.518(100)、2.377(14)和1.667(11);晶胞参数a()=3.786,c()=9.513;拉曼光谱谱线(cm-1)为516、395、195和143。金红石的主要X光粉晶谱线为3.250(100)、1.688(40)和2.488(29);晶胞参数为a()=4.595,c()=2.962;拉曼光谱谱线(cm-1)为610和446。钛铁矿的成分特点是富锰贫镁,与攀西地区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中的钛铁矿正好相反。所有上述钛(铁)氧化物矿物学特征,进一步说明该矿床是在中元古代在海底与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水沉积后经区域变质和局部又遭受后期热液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37.
湘中奥陶纪沉积锰矿带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桃江县、宁乡县境内,呈近EW向展布,矿带内锰矿以质量好而著称。该成矿带的成锰沉积盆地受控于加里东期张性断裂系统,为一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一组NW向同沉积断裂,形成了一系列断陷槽,控制了沉积岩相的分布。锰矿主要产于盆地中心亚相的黑色页岩夹碳酸锰矿微相内。据矿带中锰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微量元素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笔者认为,该锰矿属于热水沉积成因。综合对比表明,该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值得注意的资源潜力,有可能发展为大型锰成矿带。  相似文献   
38.
云南官房铜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EPMA)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首次对官房铜矿的矿物组合和银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初步查明,矿石矿物为中-低温热液成因,并受火山机构及断裂构造的控制;银矿物主要为碲银矿和辉银矿。矿石中银与铜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方铅矿中不含银。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含铜矿物或黄铁矿中;银的独立矿物含量低,且多呈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黄铜矿、斑铜矿及黄铁矿中,或以微细粒状赋存于矿物颗粒间和斑铜矿的表面。  相似文献   
39.
金振奎  苏妮娜  王春生 《地质学报》2008,82(10):1323-1329
优质煤储层在此指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的煤层。沉积相对优质煤储层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浅海和泻湖淤积填平发育起来的潮坪环境和三角洲环境是最有利的优质煤储层形成环境,煤储层厚度大、分布广。沉积环境对煤储层中的灰分含量和镜质组含量有重要影响,而灰分含量和镜质组含量又直接影响煤储层的储集物性。灰分充填了煤储层中的孔隙,其含量越高,储集物性越差;镜质组有利于割理的形成,其含量越高,储集物性越好。由于在灰分含量、煤岩显微组分等方面的差异,潮坪环境沉积的煤储层的储集物性优于三角洲的煤储层,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储层优于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储层。海平面变化对优质煤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要控制作用。高位体系煤储层富集,单层厚度大,横向分布相当稳定,尤其是高位体系域晚期,是形成优质煤储层最有利的层位。而水进体系域煤储层稀少,单层厚度小,横向分布不稳定,不利于优质煤储层形成。  相似文献   
40.
Glaciers in the Tuotuo River basin, western China, have been monitored in recent decades by applying topographical maps an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of glaciers in the Tuotuo River basin have retreated in the period from 1968/1971 to 2001/2002, and their shrinkage area is 3.2%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late 1960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glacier runoff on river runoff, a modified degree–day model including potential clear-sky direct solar radi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glaciated regions of the river basin over the period 1961–2004. It was found that glacier runoff has increased in the last 44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when a two-thirds increase in river runoff was derived from the increase in glacier runoff caused by loss of ice mass in the entire Tuotuo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