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917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4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地理科学》2006,26(3):266-272
文章以郑州市为例,主要研究了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所研究指标进行了赋值。以此为基础,用裂点法对郑州与周边相邻、相关城市的不同城市要素相互作用的范围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郑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域、发展优势和不足,并就提高郑州辐射力的途径、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2.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宋吉涛  方创琳  宋敦江 《地理学报》2006,61(12):1311-1325
应用中心地理论,引入中心性指数和分形网络维数等方法以及GIS格网化技术,按照交通原则,即K =4作为参照系,采用2004年基础数据,对由160个地级市和700多个县级市构成的28个城市群及其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① 中心性指数越大的城市群,其空间结构稳定性越强;② 中心性指数越大,与中心地结构相似性程度越高,空间稳定性越强;③ 网络维数越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越强;④ 点列数越长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越强;⑤ 依据中心性指数大小,可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单核分割型、单核偏离型、单核集中型、双核平衡型和双核偏离型共5大类型;⑥ 根据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模拟结果,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划分为强稳定型、较强稳定型、中等稳定型、弱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共5个等级;⑦ 根据不同等级的城市群个数,认为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本文最后提出了技术应用、参数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3.
聂拉木地区高喜马拉雅岩石磁组构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岩石磁化率量值椭球体与岩石构造应变椭球体的共轴性,在缺乏岩性标志层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聂拉木地区)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进而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期次和过程.磁组构特征表明: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樟木镇北1km处的片岩最高为172,在康山桥南1km处最低,为113;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在1182%~4507%之间;磁性线理L在102~109之间,磁性面理F在106~160之间,磁性面理F比磁性线理L发育;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因子T在019~076之间,磁化率椭球的扁率E在104~149之间,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为一压扁椭球;樟木镇北1km到肉切村,平均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D3为S-N(除聂拉木北1km的MA9外),大多数样品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倾角I3>51°,最高达726°,局部发育有拉长形磁化率量值椭球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聂拉木地区早期经历强烈的韧性变形,推测可能是一条巨大的右旋逆冲韧性变形带,晚期构造掀斜.  相似文献   
94.
赣中变质岩带地质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中变质岩带由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组成。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变质泥质岩类SI 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增加;变粒岩、石英片岩、硅质岩SI O2含量显著升高,AL2O3含量显著降低;NA2O含量显著降低,K2O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NA2O/K2O值呈显著的降低趋势;FEO、MGO、TI O2及全铁含量(FE2O3 FEO)呈降低的趋势,但FE2O3升高,FE2O3/FEO值显著增高。铁族元素TI、V、CR升高,MN、CO、NI降低;亲铜元素ZN显著升高;大离子亲石元素LI、RB、SR显著降低,U、TH、BA显著升高,SR/BA值急剧降低;LA、CE、YB、NB、Y元素升高;稀土总量、轻稀土含量、轻重稀土比值、轻重稀土相互分离程度、EU亏损程度增加,说明它们原岩沉积环境的差异性,但它们的重稀土含量、LA/CE值、SM/ND值变化很小,稀土配分曲线相互平行反映它们源区岩石的一致性及继承性。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岩石的ΕND(0)、(~(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由低→高;地壳趋于成熟,结晶基底形成于岛弧环境,褶皱基底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与中央政府的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性质更主要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文章阐述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部门的城市走向经济衰退的经济规律,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发生这类问题的制度因素和历史背景。针对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了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必须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承担历史性和制度性的责任,并且提出了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领域、工作措施和措施目标。  相似文献   
96.
笔者等对周潭群沉积变质岩及其中脉体的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石英脉继承了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形成石英脉的流体来源于围岩;脉体的微量元素对Zr-Hf、U-Th、Nb-Ta和Y-Ho与变质岩有一定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分异,指示脉体是流体作用的产物。变质流体通过侧向扩散作用形成了周潭群变沉积岩中的变质脉体。  相似文献   
97.
宋辽寒冷干旱期的急剧降温,使河西地区降水量迅速减少,气候变得更为干旱。植被枯萎,风暴、沙暴、尘暴、火灾、旱灾、饥荒等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战争动乱,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依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及地质记录中“事件标志层”层位、年代,确定宋辽寒冷干旱期发生于公元1000~1050年,发展于公元1050~1100年,强盛于公元1100~1320年,消亡于公元1320~1335年。  相似文献   
98.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1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点提供的196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春季(3~5月)逐日最低气温值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Spline空间插值法和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探讨了河西走廊地区1966—2018年春季(3~5月)寒潮频次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 1966—2018年河西走廊地区春季(3~5月)单站寒潮频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0.098次·(10 a)–1〕,其中1980—2010年寒潮频次呈显著下降趋势,2010年之后下降趋势变缓,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区域寒潮53 a来频次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0.015次·(10 a)–1〕。(2) 近53 a河西走廊地区春季三个月中,单站寒潮总量4月>3月>5月,其中4月、5月寒潮频次下降不明显,3月频次下降显著。(3) 空间上,大致以北大河和黑河干流为界,两河中间区域春季寒潮频次低,而北大河以北和黑河干流以东区域则是寒潮高值区,走廊外围地区寒潮频次较高,且大多呈显著下降趋势,寒潮频次与气温距平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内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4) 河西地区春季寒潮频次受气候变暖、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寒潮频次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研究可提高对甘肃河西走廊寒潮演化过程的认知,为河西走廊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
为了满足高速铁路线路控制网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10 mm/km的要求,将长线工程线路分成多段并建立各自的法截面子午线椭球.针对相邻法截面子午线椭球的衔接问题,提出交点法线重合的方法,实现椭球变换之后交点位置的一致性,解决线路的衔接问题,从而大大加强法截面子午线椭球理论在工程线路弯曲性、复杂性及长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0.
盗窃是中西方酒店内财产犯罪中最为高发的一种,但鲜有研究关注建成环境对酒店被盗的影响。论文以2012—2014年ZG市中心城区发生过被盗的星级酒店作为研究样本,在综合分析酒店被盗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酒店周围500 m范围内的建成环境指标,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分时段各类型的星级酒店被盗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被盗星级酒店的时空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不同时段空间“主热点”分布相对稳定,“次热点”有所不同。整体来看,提高服务水平对降低星级酒店被盗的作用最为稳定,周围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量会显著增加星级酒店被盗的机会,道路交叉口则对星级酒店被盗起显著监管作用。分模型结果显示,服务水平对三星级和五星级酒店被盗的抑制作用显著,道路交叉口则对以商务客人为主的四星级酒店被盗的抑制作用更强,而POI数量对等级较低的三星、四星酒店被盗作用更为明显;大型零售商业中心能显著增加旅游旺季及周末时段的酒店被盗的数量,道路交叉口数量则对旅游淡季、工作日2个时段的星级酒店被盗风险的监控作用显著。研究表明建成环境在影响ZG市星级酒店被盗的机会和成本方面作用显著。结果验证了日常活动理论在中国大城市星级酒店被盗方面研究的适用性,拓展了犯罪地理学在星级酒店被盗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酒店盗窃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