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4篇
  免费   1139篇
  国内免费   224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573篇
地球物理   893篇
地质学   5207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46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 《地质学报》2017,91(11):2456-2472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存在3期古元古代侵入岩浆活动:早期虎皮峪辽吉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119±16Ma,富硅、富碱、低铝、低钙及负Eu异常显示其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低Sr高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很低,与减薄的地壳有关;第二期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1892±16Ma,富硅、富钠、高铝,Na2O/K2O1.35及无Eu异常或正Eu异常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中—高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较高、深度较大,与碰撞后加厚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晚期南台子石英二长岩成岩时代为1850±11Ma,富碱(Na2O+K2O=11.32%~11.93%),里特曼指数δ=4.78~7.20,属碱性岩,低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中等,深度大概40~50km,是造山作用完成后板内伸展背景下的产物。上述3期岩浆事件对整个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早期辽吉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早期弧后伸展阶段;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则代表古元古代晚期碰撞后地壳加厚阶段的产物;南台子石英二长岩属后造山花岗岩,标志着辽东地区克拉通化的完成,开始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2.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93.
新疆南天山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南天山碰撞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北亚造山区南部的天山造山系的中南部,是塔里木地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地块之间的一条构造带,地理上由哈尔克山、额尔宾山、虎拉山等组成,地质上主要由古生代地质体组成,其南北两侧均为活动陆缘,中间由洋壳残片、洋岛和增生杂岩组成,是南天山古生代洋盆演化的产物。南天山古洋盆从震旦纪裂解,寒武纪持续扩张,奥陶纪—石炭纪向南北两侧俯冲闭合,至二叠纪南天山造山带进入后造山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94.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95.
东亚岛弧地形横剖面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东亚岛弧横剖面形态的系统分析,并结合弧前的构造应力的分析,作者认为,东亚岛弧形成于板块东移的构造环境中,横剖面形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即内缓外陡型和内陡外缓型,这两种不同的横剖面具有不同的弧前应力,前者表现弧前挤压,后者表现弧前引张,这反映地貌形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6.
红旗岭3号含矿岩体地质年龄及其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号和7号岩体为代表的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兴蒙造山带中典型的岩浆熔离型矿床。矿区内共有30多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3号岩体是其中的含矿岩体,多年来因其地质产状与主要含矿岩体不同被认为形成于燕山期。本次工作对采自不同深度岩心样品中的单矿物角闪石进行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228.2±3.0 )Ma的坪年龄和(230.1±7.1)Ma的等时线年龄。该年龄和近年发表的红旗岭1号岩体地质年龄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均为早印支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通过对比分析1号和7号主含矿岩体与3号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无论是稀土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图解均显示了它们具有相同的配分模式,暗示了这些岩体的同源性特点。  相似文献   
97.
中国西北地区旱涝年南亚高压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李耀辉  王式功  刘抗 《中国沙漠》2014,34(2):535-541
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站点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西北区域重旱年典型特征为3、4月南亚高压中心均出现偏西约40°;偏旱年典型特征为3月至4月出现中心位置西移之后东撤,4月至5月出现西移,或4月偏东40°;偏涝年典型特征为7月至8月东西振荡幅度大;西北区域多雨年典型特征为5月中心位置位于孟加拉湾海域,9月明显出现南亚高压东部型,12月位置偏西40°。面积距平最明显的特征是重旱年、偏旱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偏涝年、多雨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同样也可以看到重旱年4月南亚高亚异常特征十分明显。强度和面积与西北区域降水很好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2—4月。  相似文献   
98.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0,20(3):284-290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是距上海市距离和到最近长江港口距离2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可由江苏沿江地区人均GDP的分布状态而反推出上海市市区的人均GDP值。近10年来该地区的长江南侧形成了一条新的发展轴线,表明苏南的区域空间结构已 基本成型。就港口与区域的关系而言,该地区的长江南北两侧,均遵循港口与区域与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这一发展规律的揭示,对轴线尚未成型的江北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  相似文献   
99.
陈月英 《地理科学》2007,27(5):642-647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采用多指标综合作为衡量指标,对中国滨海地带经济地域分异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峰谷相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峰谷相间地域格局的发育过程;然后探讨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时序演化特征;最后总结了上述时序过程和空间过程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地带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区域组合之间、南与北之间多层次的地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结构实施了山东日照到滨洲剖面的宽频带地震探测,于2003~2005年使用REFTER130-01型和CMG-6TD型三分量地震仪(频宽50~60s).以10~25km间距布设了25个台站观测近三年时间.由远震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得到了华北板块、超高压变质带、扬子板块清晰的P波速度图像.华北板块具有简单的低速体形态,越过郯庐断裂向超高压变质带扩张,并平稳地由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直到黄河以北的古城镇.Moho面和岩石圈深度分别为30~35km,75~80km;扬子板块为高速体,界于两者之间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平均速度大于两侧板块,剖面上从日照到五莲-烟台断裂范围内除地壳为高速体外,30~60km深度范围内有一个高速体和一个低速体拼会在一起,构成了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最突出的构造特征.此高速体应为榴辉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组成,它可能属于折返回来又被移动的超高压变质岩组合体,并与华北板块基底直接接触,超高压变质带的下界面深度为60km.下界面平直,可能意味着正在消退的造山带的山根,或是造山带的下一层Moho面?郯庐断裂带地壳出露的共四条带,比较陡的产状向深部延伸,并逐步向南倾,TLF2~TLF4在岩石圈底界处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