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2篇
  免费   1000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835篇
大气科学   462篇
地球物理   866篇
地质学   1703篇
海洋学   56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514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建立步骤以及计算、检验、精度分析方法,并用郑州市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预报。  相似文献   
72.
基于ArcGIS建立了磐石市29个监测点的水质信息数据库,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地下水中常规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了地下水质量状况。磐石市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量良好,达到、级标准。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含量从郊区向市区逐渐增加,市区地下水质量为、级标准。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是市区地下水遭受污染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3.
刘洪  孙国夕 《地下水》2007,29(6):29-32
在灰色聚类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白化函数生成灰色聚类矩阵,并以常州市第Ⅱ承压地下水为例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市大部分第Ⅱ承压地下水水质优良,达到了Ⅰ类水,未遭受外来物质的污染,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4.
应松  吴俊  李苍松 《工程地质学报》2008,16(S1):103-107
根据国内外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贵州省近年来修建的几条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技术问题。首先,需要对具体的隧道工程所存在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实施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并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的不同工程地质问题和隧道监控量测数据,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隧道超前支护及初期支护质量检测;在工程全部施工完毕,进行衬砌质量全面检测。分析认为,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点面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控制与细微管理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及管理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5.
lINTRODUCTIONRangeandforestlandsofnorthwesternNorthAmericahavebeenutilizedforres0urceextracti0nandproductionsinceinitialhuman0ccupationofthecontinent.Intensive"managed"utilizati0nofec0systemsforspecificbenefitsincludingcattle,sheep,t1sh,w00dandagriculturalpr0ductshasbeenong0ingfornearly0ne-and-haIfcenturies.Intensiveresourceproducti0nhasto0oftenbeenacc0mpaniedbyunwanted"sideeffects"includingacceleratederosion,s0illossandsedimentdeliveredoffsitetod0wnstreamlocati0ns,estuariesandoceanicsin…  相似文献   
76.
基于扫描矢量化地图数据生产的数据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基于扫描矢量化GIS数据的生产过程 ,介绍了扫描矢量化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在地图扫描阶段采用栅格图纠正的方法对地图的变形进行纠正 ,以提高矢量化原图的质量 ,在基于扫描矢量化GIS数据的生产过程中 ,可从算法和软件使用工艺方面提高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77.
基于GIS的攀枝花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矿业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多种地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较好.地质环境差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各大采矿区,地质灾害较严重.文中除了论述评价要素的识别,重点讨论了评价模型的确立和基于GIS的分析方法,最后对评价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8.
将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环境划分为构造稳定性、坡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三个评价层面 ,其中包括由 9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和五级分级标准和环境质量的五级标准 ;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将广东沿海 190个评价单元划分为 2 2个地质环境质量区。在灾害基本数据库和灾害时空分布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了 9个地质灾害一级分区及 32个二级分区 ,确定了地质环境、气候气象和人为活动因素三大类致灾主控因子 ;构造了三种地质灾害系统的概念模型和灾害预测指标体系框架 ,建立了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9.
Reforestation of cleared l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groundwater recharge, salt mobilization and streamflow. Stream salinity change is the net result of changes in stream salt load and streamflow. The net effect of these changes varies spatially as a function of climate, terrain and land cover. Successful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requires methods to map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eforestation impacts. We investigated salinity data from 2000 bores and streamflow and salinity measurements from 27 catchments in the Goulburn–Broken region in southeast Australia to assess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stream salin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management through reforestation. For groundwater systems of similar geology,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and groundwater salinity and between groundwater salinity and low‐flow salinity. Despite its simplicity, we found that the steady‐state component of a simple conceptual coupled water–salt mass balance model (BC2C) adequately explain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streamflow and salinity. The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e efficiency of afforestation to reduce stream salinity could b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an order of magnitude through spatial planning. However, appreciable reductions in stream salinity in large rivers through land cover change alone would still require reforestation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0.
松嫩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廖资生  林学钰 《地球科学》2004,29(1):96-102
松嫩盆地位于东北腹部, 是我国主要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之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水质问题复杂, 原生水质状况不佳, 人为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水利、地质部门多年积累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对地下水中原生有害组分和人为污染组分的形成机理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盆地不同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规律.认为地质构造上的封闭性、强还原/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运动滞缓是盆地地下水中多种原生有害组分富集的基本条件.近半个世纪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 则是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区域地下水交替循环条件, 治理环境污染, 治理和更新已成为污染通道的水井, 利用洁净松花江水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改良与保护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