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3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876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846篇
地质学   4285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储层中油砂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羌塘盆地是一个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破坏和改造强烈,为油砂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通过对盆地中发现的隆鄂尼和昂达尔错两个矿点进行勘察。矿点油砂主要富集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分布受燕山晚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的控制,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带在后期构造过程中遭受破坏和抬升,使顶部布曲组含油白云岩被抬升剥蚀风化形成现今的油砂矿。采用含油率法对油砂矿带进行了资源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矿带的油砂地质资源总量为93 099.76×104t。通过类比认为整个盆地油砂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成为油砂资源主要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262.
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地区主力气田之一。通过对该区多口井的岩石学以及电性、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须家河二段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平均孔隙度3.17%,平均渗透率2.78×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根据气田须二段储层的特点,结合孔渗关系曲线以及含气性等参数,对该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认为Ⅲ类储层是须家河组中主要的储层类型,并对该区天然气有利富集区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63.
长江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斜坡坡度对滑坡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滑坡发育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它的内部因子中除了地层、斜坡高差和坡向等重要因素外,斜坡的坡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了研究坡度与滑坡发育的关系,借助于GIS技术,利用贡献率法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斜坡坡度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并且定量地给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即坡度对滑坡发育的贡献。该方法是将坡度划分为若干区间,分析每一区间对滑坡发育所起到的贡献作用,并定量评价了其贡献率的大小。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库区的滑坡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4.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景观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而作为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景观特性研究无疑将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根据文化景观的定义,探讨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叠加性、区域性、民族性等五大特性,并对这些特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详细的阐述,展示出这五大特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统一关系和其内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说明这些特性的实际意义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5.
We present observations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from proton (about few Hz) to electron cyclotron frequencies (about few kHz) obtained by STAFF instrument on Cluster satellites during two cusp crossings, at ∼6 R E altitude, in September 2002. The cusp was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intensive fluxes of counter streaming electrons with low energies and broadband wave activity which is typical for this region.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for the interval of measurements when the waveform of th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was taken in this region by CLUSTER satellites. The wave has been processed using the wavelet and bispectral analysis. Results showing the cascade of turbulence and wave-wave interac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 three wave process can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roadening of the wave spectra in the polar cusp.  相似文献   
266.
According to variations of 137Cs and clay contents, 44 flood couplets were identified in a profile of reservoir deposit with a vertical length of 28.12 m in the Yuntaishan Gully. Couplet 27 at the middle of the profile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137Cs content of 12.65 Bq kg-1, which indicated the 1963s' deposits, then 137Cs content decreased both downward and upward in the profile. The second top and bottom couplets had average 137Cs contents of 2.15 Bq kg-1 and 0.92 Bq kg-1, respectively. By integrated analysis of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istory, variations of 137Cs contents over the profile, sediment yields of flood couplets and rainfall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8-1970, individual storms related to the flood couplets were identified. 44 floods with a total sediment yield of 2.36×104 m3 occurred and flood events in a year varied between 1 and 10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0-1970. 7-10 flood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wet period of 1961-1964 with very wet autumn, while only 1-2 events during the dry period of 1965-1969. Average annual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1.29×104 t km-2 a-1 for the Yuntaishan Gu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0-1970, 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1.11 ×104 t km-2 a-1 for the Upper Yanhe River Basin above the Ganguyi Hydrological Station and slightly lower than 1.40 ×104 t km-2 a-1 for the nearby Zhifang Gully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nual specific sediment yields for the Yuntaishan Gully were correlated to the wet season's rainfalls well.  相似文献   
267.
通过对某大型水库库容的测算实践为例,详细地讨论了基于GPSRTK配合测深仪测算水库库容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精度。  相似文献   
268.
济阳坳陷四扣洼陷泥质岩裂缝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济阳坳陷四扣洼陷及郭局子地区泥质岩储层的裂缝类型、识别特征进行的研究,认为影响本区裂缝发育程度的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及构造部位、岩性、岩相、岩层厚度、埋深及地层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四扣洼陷构造裂缝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提出了研究区裂缝发育在平面上具有不均匀性、连片性差、与断层关系密切的特点,进一步指出了罗42-罗48井区等8个区带为裂缝发育的地区。这项研究不仅对研究区泥岩油气勘探,而且对济阳坳陷及类似地区的泥岩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9.
王先明  单玄龙 《世界地质》2002,21(3):251-257
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特征,以岩心资料和大量的测井,录井数字化资料为基础,应用沉积微相制图软件系统实现了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Ⅶ砂组低渗透储层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本区储层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水下扇等类型,绘制出VII砂组3个小层的平面沉积微相图,沉积微相的研究对本区主力油层及剩余油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0.
低渗致密砂岩气田储层损害评价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等是造成气层受伤害的潜在因素 ,而外来固相、滤液以及生产或作业压差、生产时间等工程因素也可造成或加重对气层的伤害程度 ,因此 ,低渗致密气田 (藏 )的开发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岩心评价实验、时间推移测井、生产测井以及试井等方法 ,评价了河南东濮凹陷白庙、文 2 3等气田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敏感性及与外来液的配伍性 ,分析了导致或加重对气层造成伤害的工程因素。在气田开发的全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对气层进行保护的配套措施 ,减少了对储层的伤害 ,充分发挥了气层的潜力 ,提高了气田的开发效果 ,也为同类气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