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76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A laboratory-based microcosm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both the behavioral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 of the clam Gomphina veneriformi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3 types of burial material(sand,silt,silt-sand mixture) with 3 burial depths(5 cm,15 cm,30 cm).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3 d of burial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In silt and sand-silt mixture groups,the interstitial water quality became worsened with lower pH,and higher NH_4~+-N concentration,where clam mortality occurred simultaneously.However,clam samples in all sand groups and 5 cm,15 cm sand-silt mixture groups survived well for 8 d.Obviously fewer individuals left in the bottom sand in the 15 cm,30 cm silt groups and 30 cm sand-silt mixture groups than in the 5 cm groups.Therefore,it suggests that adding silt and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could stimulate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organisms and cause lethal effects.It was found that the burial depth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such as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The SOD and CAT activities in the gills and hepatopancreases of organisms both showed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in 30 cm burial depth after buried for 8 d.Higher enzyme activities were found in gills than in hepatopancrease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gills of the bivalve G.veneriformi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burial effects than hepatopancreases.Overall,this study shows that sediment burial could cause effects on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382.
吕晓倩  张银龙 《湖泊科学》2016,28(3):616-623
多数外来入侵水生植物都是克隆植物,而目前关于克隆整合属性对其入侵性潜在影响的研究仍旧缺乏.本文通过研究克隆整合(匍匐茎连接)和模拟沉积物淹埋(3 cm厚基质淹埋)对外来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克隆整合特性对粉绿狐尾藻耐受基质淹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质淹埋显著降低了粉绿狐尾藻的生物量、总匍匐茎长度和分枝数,而克隆整合则显著促进了受淹埋分株的这些生长指标;基质淹埋显著降低了粉绿狐尾藻分株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而克隆整合显著提升了受淹埋分株的抗氧化酶活性;此外,克隆整合显著降低了受淹埋分株的冠根比.以上结果表明:克隆整合效应能显著提升粉绿狐尾藻在基质淹埋胁迫下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从而有助于其生长;能改变受胁迫分株生物量分配,提升其资源获取能力.因此,异质性环境胁迫下,粉绿狐尾藻的入侵性可能与其克隆整合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3.
通过对4口钻井,4条地表剖面的地层沉积详细描述及相应的3000余块储层浅钻样品和近万个岩矿分析测试数据等翔实资料的分析认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集砂体。这套储层以吐孜洛克地区为界,东,西两区在成岩作用,储集性质和成因机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研究表明,砂岩粒径,地层埋藏史和构造侧向挤压是引起此差异的关键控制因素;时间域上主要表现为砂岩粒径对储集性质的影响,而空间域上储层特征的显著差异受控于地层埋藏史和构造侧向挤压。  相似文献   
384.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了距地表以下80余米处岩溶的规模、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特征及溶洞充填物来源。结果表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面积多在2m2以下,在垂直方向具有多层性;溶洞充填率达到92.7%,多为硬塑泥质全充填,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溶洞填充物的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且与上覆基岩一致,充填物来源主要为上覆基岩的剥蚀;溶洞之间不存在大的连通通道,且地下水位已降至场地溶洞以下,故该处溶洞不会进一步发育,不会对上部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385.
Lassen  M 《矿物岩石》1995,15(1):50-57
三亚湾珊瑚可以分为5个微相:生物骨架岩、生物屑、礁岩屑、珊瑚碎块,强烈改造的生物质,成岩作用包括同生沉积作用、胶结、藻缠结、细粒物充填,机械和化学侵蚀。排浦更新世白云岩与掘穴生物的钻孔有关,粉至中晶结构为混合水成因,峨曼更新世灰岩为砂质灰岩、角砾状灰岩,豆状灰岩。生物屑经重结晶,X(MgCO3)小于2%,贫铁,三亚湾潮间带海滩岩胶结物为文石和高镁方解石,见悬挂式胶结和渗滤砂。  相似文献   
386.
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形成海底火山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 ;凡口型流体与深部建造的循环热液有关 ,形成中低温海底热泉喷溢沉积铅锌银汞矿床 ;红岩型流体与盆地成岩压实水有关 ,形成低温单一黄铁矿矿床。红岩地区盆地压实流体系统在盆缘古隆起地段形成红岩型黄铁矿矿带的同时 ,还形成特征的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产状和组构、白云石“亮边”和“雾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红岩型诸矿床的成因与盆地沉积物压实过程形成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387.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合肥盆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求得现今盆地内部中新生代各个地层的厚度分布。并通过回剥技术模拟盆地埋藏史,获得合肥盆地中生代以来三维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8.
本文以阴极发光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胶结物形态和结构以及接触关系的观察,对本溪市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成岩作用进行研究,重建成岩历史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胶结、白云岩化、溶蚀、早期破裂作用;同生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多样:分层(1)、(2)和(5)经受较强压实作用,分层(3)—(5)白云岩化特征符合回流渗透模式,分层(4)由于溶蚀形成溶塌角砾;早成岩阶段主要为胶结作用,主要发生于浅埋藏环境:分层(1)的掘穴和破裂等大孔隙被铁方解石充填,分层(3)—(5)中晶间孔隙、小窗状孔隙、溶塌裂缝、硬石膏晶体铸模等孔隙被白云石充填;中、晚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很少。该剖面的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早成岩阶段,这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奥陶统埋藏史相似。  相似文献   
389.
马妍  孙永河  柳少波  马钰凯  刘海涛  赵长毅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8-2022102008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为烃源岩的古生界潜山内幕型原生油气藏认识程度低,勘探难度大,明确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及与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对内幕型原生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典型井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等数据资料,进一步采用构造解析、潜山埋藏史分析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技术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生烃时期及有利生烃范围。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经历了“两期裂陷,两期抬升”的四个演化阶段,形成多种类型的埋藏史,构造运动引起的古地温变化使南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差异了生烃演化,裂陷建造作用促进地温上升,有利于有机质生烃,挤压改造作用抑制地温上升,有机质生烃中止。乌马营潜山及歧北潜山具有3次生烃阶段,生烃期为早—中三叠纪、早白垩纪、古近纪,港北潜山具有两次生烃阶段,生烃期为早—中三叠纪、古近纪。黄骅坳陷内早期(即早—中三叠纪)生烃范围局限,晚期(即古近纪)生烃最有利,乌马营地区及歧北地区为原生油气藏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3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