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82篇 |
免费 | 6163篇 |
国内免费 | 85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29篇 |
大气科学 | 4774篇 |
地球物理 | 6842篇 |
地质学 | 21677篇 |
海洋学 | 4408篇 |
天文学 | 3525篇 |
综合类 | 2413篇 |
自然地理 | 58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8篇 |
2023年 | 713篇 |
2022年 | 1382篇 |
2021年 | 1616篇 |
2020年 | 1478篇 |
2019年 | 1804篇 |
2018年 | 1280篇 |
2017年 | 1507篇 |
2016年 | 1561篇 |
2015年 | 1726篇 |
2014年 | 2145篇 |
2013年 | 2184篇 |
2012年 | 2220篇 |
2011年 | 2354篇 |
2010年 | 2054篇 |
2009年 | 2588篇 |
2008年 | 2518篇 |
2007年 | 2590篇 |
2006年 | 2533篇 |
2005年 | 2406篇 |
2004年 | 2088篇 |
2003年 | 1963篇 |
2002年 | 1748篇 |
2001年 | 1527篇 |
2000年 | 1556篇 |
1999年 | 1338篇 |
1998年 | 1176篇 |
1997年 | 828篇 |
1996年 | 707篇 |
1995年 | 604篇 |
1994年 | 577篇 |
1993年 | 487篇 |
1992年 | 349篇 |
1991年 | 320篇 |
1990年 | 216篇 |
1989年 | 184篇 |
1988年 | 140篇 |
1987年 | 81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Previous work has shown that ionospheric HF radar backscatter in the noon sector can be used to locate the footprint of the magnetospheric cusp particle precipitation. This has enabled the radar data to be used as a proxy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polar cap boundary, and hence measure the flow of plasma across it to derive the reconnection electric field in the ionosphere. This work used only single radar data sets with a field of view limited to 2 h of local time. In this case study using four of the SuperDARN radars, we examine the boundary determined over 6 h of magnetic local time around the noon sect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onvection pattern. The variation with longitude of the latitude of the radar scatter with cusp characteristics shows a bay-like feature. It is shown that this feature is shaped by the variation with longitude of the poleward flow component of the ionospheric plasma and may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cusp ion time-of-flight effects. Using this interpretation, we derive the time-of-flight of the cusp ions and find that it is consistent with approximately 1 keV ions injected from a subsolar reconnection site. A method for deriving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open-closed field line boundary from HF radar data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62.
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土层地应力、金属摆倾斜仪等多项前兆观测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强震发生前近场灵敏度较低的简陋仪器也能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反应。分析、认识这些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3.
通过对“95.8”大暴雨过程的全面技术总结,揭示了多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作用对产生大暴雨过程的贡献,并指出了云团的发生及其发展源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低空急流持续影响所形成的两个中间尺度垂直环流。 相似文献
64.
T. M. Gledhill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5,356(3):883-898
In an imaging polarimetry survey of candidate post-AGB stars, scattering envelopes are detected around 20 objects. These envelopes represent the final mass-loss phases at the end of the AGB. In all cases, evidence for axisymmetry in the dust density is seen, sugges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an axisymmetric outflow may be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of the AGB to post-AGB transition. We use the polarized flux images to classify the objects into detached shell, bipolar and unresolved targets. Modelling based on a simple axisymmetric shell geometry supports the contention that post-AGB objects fall into one of two classes that differ in the amount of dust in the circumstellar environment: the detached shells correspond to stars with an optically thin expanding circumstellar envelope (CSE) whereas the bipolar and unresolved targets have optically thick dust structures, probably in the form of discs, which remain bound to the star, rather than partaking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AGB CS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bifurcation in morphology is rooted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binary companion,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a disc forms. Because the detached shell objects also appear axisymmetric, an additional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the axisymmetry, such as a magnetically shaped outflow, is needed if they do indeed have single star progenitors. 相似文献
65.
风电场风资源测量与计算的精度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多个复杂地形风电场观测操作实践和大量观测数据的计算分析,提出了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质量精度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复杂地形测风站布设的5个原则,仪器的合理选型和设置;对由于测风仪固有的系统误差和缺测数据的插补订正可能引起的计算误差进行了定量估算,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对比计算显示:①目前普遍采用的进口风速计的相对偏差在1.6%~5.25%之间,由此可导致轮毂高度附近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误差在5%以上,最大达13.8%;②在季风气候区、复杂地形和风的年变率较大的地区,进行缺测数据插补订正时,应选取同季或同一主导风向的数据作为插补订正的基础数据,否则可能导致其平均风功率密度相对误差达20%~50%. 相似文献
66.
67.
68.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70.
黏土变形微观机理的研究过去多针对土体加载压缩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黏土卸载回弹变形的微观机理也逐步得到重视,但目前对此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单向压缩及回弹试验、扫描电镜及压汞试验对上海黏土压缩及回弹变形过程中土体的微观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能反映黏土的宏观变形特征。在加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增加,土体孔隙体积减小,孔隙数量先增加再减小,孔隙平均形状系数的增加先急后缓,孔隙形态分维数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减小。在卸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减小,孔隙数量增加,平均形状系数略有减小,孔隙形状分维数略有增加。加载压缩过程中,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小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而当固结压力较大时小孔隙所占比例显著增加、中孔隙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卸载回弹过程中,各级固结压力下小孔隙都占绝对优势,但固结压力较大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大,而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小,黏土卸载回弹变形主要是小孔隙体积的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