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666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41.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new dynamical quantity, shear gradient vorticity (SGV), which is defined as vertical wind shear multiplying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vorticity gradient, aiming to diagnose heavy precipitation induced by som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The vorticity gradient componen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collision or merging process between different vortexes or the deformation of a vortex with a sharp vorticity gradient. Vertical wind shear, another contributed component of SGV, always represents the environmental dynamical factor in meteorology.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two components, overall, SGV can repres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wind shear and the evolution of vortexes with a large vorticity gradient. Other traditional vorticity-like dynamical quantities (such as helicity) have the limit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convection, since they do not consider the vorticity gradient. From this perspective, SGV has the potential to diagnose som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es, such as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the evolution of multicell storms. The forecast performance of SGV for the numerical ET case of Typhoon Toraji (0108) has been evaluated. Compared with helicity, SGV has shown a greater advantage to forecast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more accurately, especially in the frontal zone.  相似文献   
942.
“相空间”方法判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部分热带气旋进入中纬度地区都会发生向温带气旋的转变。这一变性过程会造成强降水和大风,并且移速增快,因此给中纬度地区造成很大的灾害。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变性是一个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判断其变性与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详细介绍了判定TC变性的“相空间”方法,该方法包含了三个参数:对流层低层热力对称性参数、高层热成风参数、低层热成风参数。使用“相空间”方法对2000—2007年间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变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此种方法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适用效果。结果表明,“相空间”方法对判定西北太平洋地区TC有一定指示作用,但该方法作为业务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943.
郭洁  宋雯雯  郑昊  刘新超 《干旱气象》2019,37(3):370-376
利用1961-2016年大渡河流域1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上、中、下游三个分段流域的面雨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流域内雨季开始及结束期。结果表明:(1)大渡河中、上游面雨量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下游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和极差最大,其次是中游,上游最小;夏季流域面雨量最大,占全年降水的50%~60%。5-9月流域面雨量在100~200 mm之间,11月至翌年2月在5~20 mm之间,流域内面雨量峰值出现时间由北向南延迟,上、中、下游相差近1个月。(2)依据雨季转换指标计算出的雨季开始及结束期比依据强降水计算的更稳定,大渡河流域下游进入雨季最早,其次是中游,上游最晚,而上游雨季结束最早,其次是中游,下游最晚,上、中、下游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172 d、182 d和195 d。(3)当上游出现强降水时,中、下游很少同时出现强降水,当下游出现强降水时,中游经常同时也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944.
近50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转换过程分析,揭示近50 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沼泽湿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导湿地景观类型,次之为河流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比重小。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减少以沼泽湿地的贡献量最大,这是由于大面积的沼泽湿地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表现突出。河流湖泊湿地在研究时期内则表现出最快的变化速度,年均动态度达到2.60%,它的这种减少变化是由数量众多的小斑块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湿地导致。水库坑塘景观变化受流域发展水利及霍林河径流量大小控制,水田湿地则主要受后者作用。共同的一点是,受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泛滥影响,研究区内大面积盐碱地、沼泽湿地和草地转换为河流湖泊湿地,与此同时也有大面积草地和盐碱地转换为沼泽湿地,导致两种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在2000年表现出面积扩大,景观破碎化降低,整体性增强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洪水脉冲在退化湿地景观恢复中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45.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的水平,农业土地利用的规模不经济等土地利用问题都可通过土地整理加以解决,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任务会更多的在"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这种区域差异,它将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大多数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都要经历一些发展阶段,即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变化后,直至与其它类型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土地整理的目标、模式及政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待整理区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阶段是区域发展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然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可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转变,同时它也会向土地整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46.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城乡过渡地带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出影响城乡过渡地带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北京城乡过渡地带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简单的结论。  相似文献   
947.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brucite Mg (OH)2 were measur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from 0.1 MPa 25 °C to 16 GPa 360 °C using infrared synchrotron radiation at BL43IR of Spring-8 and a high-temperature diamond-anvil cell. Brucite originally has an absorption peak at 3700 cm−1, which is due to the OH dipole at ambient pressure. Over 3 GPa, brucite shows a pressure-induced absorption peak at 3650 cm−1. The pressure-induced peak can be assigned to a new OH dipole under pressure. The new peak indicates that brucite has a new proton site under pressure and undergoes a high-pressure phase transition. From observations of the pressure-induced peak under various PT condition, a stable region of the high-pressure phase was determined. The original peak shifts to lower wavenumber at −0.25 cm−1 GPa−1, while the pressure-induced peak shifts at −5.1 cm−1 GPa−1. These negative dependences of original and pressure-induced peak shifts against pressure result from enhanced hydrogen bond by shortened O–H···O distance, and the two dependences must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hydrogen bond types of the original and pressure-induced peaks, most likely from trifurcated and bent types, respectively.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the pressure-induced peak disappears, but a broad absorption band between 3300 and 3500 cm−1 was observed. The broad absorption band may suggest free prot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ton conduction in brucite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Received: 16 July 2001 / Accepted: 25 December 2001  相似文献   
948.
晋北地区出露有不同层次的地壳,是研究构造相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本文以构造分析为主线,结合当前地壳流变学研究进展,对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建立了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序列。提出了该区北部(大同-集宁)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下地壳的物质组成,中部(恒山)中深变质岩代表典型的中下地壳过渡带的特征(早前寒武纪一个重要的软...  相似文献   
949.
东营凹陷新生代构造转型及其控油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东营凹陷作为济阳坳陷一次级构造单元,现今的构造格局由四条NWW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和四条NE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叠合而成,可以看作是二个大型的分别受陈南铲式断裂带和利津断裂带所控制的伸展断弯褶皱体系,先后经历了NNE-SSW向和NW-SE向区域引张作用的叠加及NE向的右旋走滑作用的改造,具有NW-SE向和NNE向的双向伸展及右旋走滑变形的基本特点,这种构造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和油气藏的分布,构造类圈闭是主要的油气保存单元,两个方向的八条断褶构造带成藏条件较好,是油气藏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950.
储层烃类包裹体类型识别与PVT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确判识烃类包裹体的类型与准确的PVT模拟结果对于含油气盆地储层包裹体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烃类包裹体类型的分析方法有显微冷冻测温分析、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显微测温分析是研究包裹体相变特征的基本方法,也是判断烃类包裹体含油类型的简单而有力的工具。根据烃类包裹体的相变特征结合光谱分析结果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油气,如重质油、轻质油、湿气、干气和凝析气等。根据其临界点的高低也可以判断其含油类型。在对烃类包裹体判识的基础上,对包裹体进行PVT模拟是准确获取油气成藏温压条件的重要手段,但PVT模拟的难点是难以获取单个烃类包裹体的成分,这将是未来烃类包裹体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