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736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是村镇规划国土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因为其涉及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行业,数据来源多样、结构复杂,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领域的相关建设经验,而需对其数据组织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的特点,然后从数据分类编码、数据集成、异构数据融合和数据的专题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信息的规范化组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
本文根据卫星线阵CCD指向角的特点提出简化解算模型,用单位四元数来描述旋转角,以几乎无偏估计作为平差方法。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证实在外方位元素初值比较准确的前提下可以以较高精度求得设计的参数。模拟了不同的姿态稳定度、控制点精度、控制点密度、岭参数及航线长度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针对现有不动产单元编码存在空间位置信息模糊的问题,以寻求更加直接反映空间位置的不动产编码为目标,在对现有不动产单元编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eoSOT网格编码的不动产单元模型、编码方法,以及该模型与空间位置信息转换方案。试验证明,基于GeoSOT的不动产单元编码更加直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4.
黄佳璇  杜伟超  王立伟  谢谟文 《测绘科学》2016,41(10):111-114,180
针对传统D-InSAR技术以栅格单元为研究对象而无法充分反映地形条件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以边坡单位为研究对象的D-InSAR数据特征分析。通过基于边坡单元的区域地形因子与后向散射系数和相干系数关系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域SAR数据的可信区域滤波方法,提取出了研究区域SAR数据分析结果的可信区域。该方法提高了SAR数据的有效性,为滑坡早期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通过对金沙江乌东德区域的SAR数据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王沫  李树军  金绍华 《测绘科学》2016,41(10):176-180
针对水深自动综合问题,该文在满足水深综合的特殊要求并保持综合前后水深分布空间一致性的基础上,利用Voronoi图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综合规则和控制流程,设计了一种中心内缩综合元的水深自动综合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在保证水深综合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26.
基于矢量图形的反走样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现行基于矢量图形反走样技术的几种实现方法,给出了一个较为适用的快速反走样算法,介绍了它的原理、算法并将它的结果在不同环境下与走样直线作了对比,最后利用它对数字地图和矢量字符进行了反走样分析。  相似文献   
27.
ASP应用中COM组件开发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ASP技术与COM技术出发,针对MCU远程控制应用的多层分布体系结构特点及应用要求,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组件线程类型选择、接口设计、物理定位开发与实现具有特定功能的COM组件并如何在ASP应用中创建和执行,以实现远程控制MCU功能。论述了在设计与实现COM组件过程中,其安全性与作用域的选择。  相似文献   
28.
详细地介绍了VLBI系统的地面单元中电缆延迟变化的测量方法,这种基于相位的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高精度延迟测量提供了借鉴。概要介绍了地面单元中电缆测量、反射调制以及相位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对各个环节作了数学上的推导分析。给出了一个电缆相对延迟值随温度变化的测试样本。  相似文献   
29.
 Ignimbrites of the 13-ka Upper Laacher See Tephra were deposited from small, highly concentrated, moderately fluidized pyroclastic flows. Their unconsolidated nature, and the prominence of accidental Devonian slate fragments, make these ignimbrites ideal for clast fabric studies. The upper flow unit of ignimbrite M14 has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a type-2 ignimbrite. Layer 2a and the lower part of layer 2b of the flow unit have strong, upstream-inclined a[p] fabrics (a[p] means long particle axes parallel to flow direction). Only clasts with a/b axial ratios of 2.5 or greater preserve good a[p] fabrics, whereas the a–b planes of flat fragments dip upstream irrespective of axial ratio. The a-axis fabric becomes weaker, flatter, and more girdle-like in the upper half of layer 2b. At one locality the a-axis fabric appears to rotate 40° up through the flow unit, suggesting either shear decoupling of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moving flow or unsteadiness effects in a flow depositing progressively at its base.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ly strong a[p] fabrics in layer 2a and the lower half of layer 2b appear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interpretation that ignimbrite flow units are emplaced as a plug of essentially non-shearing material (layer 2b) on a thin shear layer (layer 2a), and that the entire flow freezes en masse to form the deposit. The data suggest that, if the flow froze en masse, it was shearing pervasively through at least half its thickness.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the flow unit aggrade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base up, and that the fabrics record the integrated history of shear directions and intensities immediately above the bed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deposition. Received: 13 February 1997 / Accepted: 4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30.
中国风吹雪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中隆  张志忠 《山地学报》1999,17(4):312-317
分析了我国风吹雪及其变化趋势,指出风吹雪和雪崩不能放在一起区划的原因,提出了风吹雪区划的理论,原则,要求和区划单位系统,指标及方法,据此,把中国风吹雪区划分为2个区域,3个大区,13个地带,39个地区和131个区,使其更加显示出专门区划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