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7篇 |
免费 | 209篇 |
国内免费 | 5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240篇 |
地质学 | 1217篇 |
海洋学 | 13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2篇 |
自然地理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压喷射注浆于1968年首创于日本。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引进并开始研究高压喷射注浆技术。目前,高压旋喷工艺应用最为广泛,工艺技术最为成熟。对旋喷桩成桩质量及单桩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为旋喷桩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止水、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依据。该试验在陕西省延安市某建成小区内选三个试验点,按不同旋喷桩施工工艺成桩,通过对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承载力试验,分析旋喷桩成桩质量及单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52.
岩土的流变性质使建(构)筑物基础的承载性能具有时间相关性,对运营期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城市桥梁桩基础承载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某桥梁工程的2根试验桩进行了长效荷载试验研究,得出了桩顶沉降和桩身承载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桩基承载性能时空效应新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拟合,获得真实的桩土力学参数,得到工程桩桩顶沉降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解。试验成果进一步揭示了桩在长效荷载作用下自然而真实的发展变化规律,为检验验证理论研究成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可用于指导同等条件下工程桩设计和施工时预测桩的工后沉降变化趋势,控制基础稳定性,同时为解决路桥的工后运营期沉降控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54.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前中生代,形成了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较大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油气区(盆地),构造格架呈南北分异。经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且整体构造格架演变为东西分异。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变形样式、岩浆活动、地温场、壳幔结构及壳幔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论述了中、新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与含油气特征。据此划分出 4个具有不同构造环境性质的含油气区:①东部裂谷伸展区,其西带为华夏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为主,东带为大陆架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煤型气为主;②中部克拉通构造稳定区,以产古生界天然气为主;③西北构造反转区,含油气层系较多,油气成因类型也多样;④特提斯碰撞-走滑区,构造变形复杂,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进一步讨论了油气形成的"构造环境专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55.
以山东东营某工程为例,基于黄河冲洪积地层试桩试验成果,对试桩试验、试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相差较大(6.36%~20.19%)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在相同桩顶标高(-5.7 m)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平均值与桩底标高(可以换算成桩长)的关系曲线,对工程桩桩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优化。根据桩基检测结果,优化后的工程桩在相同桩长、桩径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承载力相比提高约10%,达到发掘地质条件的潜力、减少桩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相关试验方法、优化桩基承载力设计的方法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设计及建立区域桩基承载力数据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6.
基于郑州三环快速路工程开展的6个场地19根大直径灌注桩现场足尺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后注浆桩与未注浆桩实测结果,研究桩端后注浆对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状、荷载传递规律、桩端承载特性及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条件下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能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受注浆龄期影响较为显著;在黄河中下游以中密~密实粉土、粉细砂及可塑~硬塑粉质黏土为主要冲积地层中桩长40 m左右的大直径灌注桩表现为摩擦型桩,但相比于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传递至桩身下部及桩端的荷载更小;桩端后注浆在桩端下形成水泥沉渣坚硬固结体,有效地处理了桩端沉渣问题,且通过渗透劈裂作用,形成深度可达1 m的网状分布的水泥胶结体,加之对桩端土层的压密效应,显著提高了桩端支承性能与承载刚度;桩端后注浆显著提高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发挥水平,并降低了桩侧极限摩阻力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使得大直径灌注桩在较小的沉降下表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7.
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是高规格建(构)筑物桩基工程的发展趋势,但有关其水平承载性能的研究还较少。依托江苏靖江文化中心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建设项目,通过现场试桩试验获得了桩身水平受力及承载变形特征。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p-y曲线法构建了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水平承载数值计算模型,在与现场试桩结果比对验证之后,进一步研究了桩径尺寸效应、桩顶嵌固形式、桩身倾角、竖向载荷对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参数敏感度,实现了对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水平承载性能参数敏感性的客观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测试CPTU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水平承载分析,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参数敏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桩顶嵌固形式、尺寸效应、竖向荷载、桩身倾角。 相似文献
58.
Zhu Yu Wei Jun Yang Manjuan Li Hao Liu Hongqing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16(3):277-282
INTRODUCTION Tunnel typeanchoragehasobviousadvantages inbearingcapacityversusinvestment(LiuandHu,1996).However,itisrarelyusedinapracticalpro jectbecauseofitsrequirementofgoodrockcondi tions.Siduhebridge(Fig.1),whichliesintheBa dongmountainsinthewestplatea… 相似文献
59.
Abstract: A strange, unidentified, Cu-Fe bearing zinc sulfide occurs in the Laloki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Papua New Guinea. The mineral is optically uniform in texture but is chemically variable and zoned even within a single grain. Copper contents vary from 0.1 up to 8.85 wt%. Iron reaches 18.31 wt% at maximum and decreases as Cu increases. It is remarkable, however, that the total Fe+Cu remains essentially unchanged between roughly 18 and 20 wt%. Zn and S are least variable, giving 45.85–47.84 wt% and 33.48–34.58 wt%, respectively. 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d and Mn are in general less than 0.2 wt%.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mineral in question constitutes a unique Fe-Cu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series belonging essentially to the Zn–Fe–Cu–S system.
The ideal chemical formula of the solid solution series can well be presented as Zn10 (Fe, Cu)5 S15 or Zn2 (Fe, Cu)S3 , where Fe is always greater than Cu. It is intriguing that chalcopyrite blebs are recognizable restrictively only in nearby portions of the Cu-rich end member with the ideal composition close to Zn10 Fe3 Cu2 S15. It has been confirmed by vacuum-sealed heating experiments that this mineral is decomposed to produce chalcopyrite and Fe-bearing normal sphalerite at temperatures below 200C. This would provide another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uch distinct phase as suggested here. 相似文献
The ideal chemical formula of the solid solution series can well be presented as Zn
60.
袁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12(1):40-42
就《规范》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没限定持力层厚度这一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描述了各种地层组合关系时,总力与地基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