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大连周边海域航空重力调查方法及重要成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及应用项目,在大连海域及其周边,应用GT-1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1∶20万航空重力调查工作,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重力数据9.4万测线km,原始测量总精度达到1.27×10-5 m/s2; 形成了一套覆盖渤海东部、北黄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航空重力系列图件,填补了研究区内航空重力资料的空白。通过综合解释与研究,在基底构造形态分析、主要构造单元边界厘定、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研究以及局部构造异常圈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研究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渤海和北黄海的油气资源调查、海陆过渡区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22.
以评价渭河盆地氦等天然气远景为目的,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计划项目,项目采取多单位联合攻关,多行业资料共享,物化探等多手段联合实施的工作方法,初步探索了氦气成藏模式和调查方法,总结了氦气富集成藏必须具备氦源岩、高效运移通道和载体气藏3大条件,得出渭河盆地具备良好的氦、甲烷等天然气成藏条件等成果,并提出渭河新生代盆地基底部分残存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23.
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起伏变化特征和沉积盖层的厚度变化对研究地质构造、能源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而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磁性差异,这就为利用航磁资料研究磁性基底深度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本文集合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0多年来编制的中国陆域30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磁性基底深度图以及补算的部分地区磁性基底深度,经过统一坐标系、统一比例尺之后编制了1/100万比例尺的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成图比例尺为1/250万).研究结果表明,以E105°线为界,我国西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大,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地区;东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整体上相对较薄,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南部盆地、四川盆地、南黄海—苏北盆地等,但最厚处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些研究成果展现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岩侵入岩体的深度变化特征,同时反映了沉积盖层的厚度和赋存现状,可直观了解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和沉积坳陷区的深度和范围,为寻找基底之上油气藏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324.
辽吉古裂谷部分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4条实测高精度重、磁剖面及MT剖面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研究,对辽吉古元古代裂谷(简称辽吉裂谷)边界、内部地质结构和基底组成等深部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 新获取的非震地球物理剖面为揭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在MT剖面上发现沿连山关—赛马一线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倾构造界面,该界面为控制辽吉裂谷北部边界的伸展断裂构造面,以往认为在本溪市—本溪县一线辽河群分布的北部边界应为辽吉裂谷的古地理边界;证实南北辽河群岩相的差异主要是由相变造成的;MT剖面揭示出辽吉裂谷内部具有复式褶皱结构特征,基底埋深可达10km以上;区域地质研究及重磁电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辽吉裂谷的基底主要发育2种类型:一是太古代表壳岩花岗岩型;二是太古代花岗岩-古元古代花岗岩型。  相似文献   
325.
王亮  龙超林  刘义 《现代地质》2015,29(3):702-712
黔西南金矿勘查已升级至国家战略层面,弄清其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区域重磁资料,对区内深部基底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对浅、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及地质-重力模型异常拟合计算,结合区域地质、矿产及化探资料,提出金矿成矿物源,主要有两种供给方式,一种为前人的由表层沉积岩提供矿源层,一种为本研究提出的由深部以中生代花岗岩或变质基底(含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类参与)提供矿源层。厘定了12处浅部隐伏岩体异常区,分离出4大深部岩浆岩块体。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区内的客观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结果,为研究区金矿勘探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26.
单基站差分GPS模式的结构和算法较为简单,其局限是要求动态站和基准站具有较强的误差相关性,一般要求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35km,否则精度很难满足要求,多基站差分GPS利用基准站均匀的空间分布和精确估计的基准站间的空间相关误差,最大程度的消除了基准站到动态站基线的空间误差,本文基于平面Delau-nay和重心基准原则的最佳三角网选择,对多基站差分GPS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27.
滕吉文  杨辉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164-4188
在当今全球各国对油、气能源的需求和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油气能源十分紧缺的前提下,共享世界油、气能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土,迅速建立起安全、稳定,且可保证持续供给的油、气能源战略后备基地.油、气田勘探和开采中,尚存在着大于或远大于通常所规范的油、气生成稳定温度和深度限定,而向深部勘察油、气的理念又受到传统油、气成因理论的严峻挑战.为此,近些年来,通过对沉积建造、结晶基底,深部油气生成的物理(主指温度、压力)条件、物源和聚集储存空间的研究,提出:①沉积盆地中存在双相(陆相+海相)沉积建造,而基底则分为中、新生代沉积基底和古老的变质岩结晶基底,即双层基底;②地壳深部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和变质岩及存储空间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厘定了在有机成因主导下,油、气混合成因(有机+无机)的新理念;④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的油、气探查和开发将必是未来深部发现大型和超大型油、气田和深化研究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328.
Henry C. Halls   《Tectonophysics》2009,474(3-4):493-506
The 1850 Ma Sudbury Igneous Complex (SIC), considered to be a composite melt sheet of a major meteorite impact, has been deformed into an oval-shaped basin known as the Sudbury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o what extent this deformation has been communicated to the surrounding Archean basement arou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IC.Paleomagnetism of 2450 Ma Matachewan dykes and 1850 Ma impact breccia along a traverse, about 100 km-long and normal to strik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IC and the basement, suggests that the basement beneath the NW corner of the Sudbury Structure has been tilted to the SE within about 10 km of the contact. At this distance a possible fault separates the tilted region from one that shows no evidence of tilting. Petrographically the dykes out to a distance of about 50 km distant from the SIC are altered to upper greenschist facies of metamorphism with a fibrous amphibole replacing pyroxene and with loss of primary texture that characterizes less altered Matachewan dykes at distances greater than 50 km. The direction of magnetization found in the altered Matachewan dykes is an overprint which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metamorphism related to orogenesis, or possibly with thermo-chemical alteration associated with SIC emplacement. The direction of the component is compatible with an age of about 1.8 to 1.9 Ga suggesting that the Penokean orogen is the most likely cause, if not the impact event. The paleomagnetism of the breccias, together with shatter cone orientation data, suggests that within 10 km of the SIC/basement contact, basement tilting to the southeast increases towards the SIC.  相似文献   
329.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complex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North-Central Nigeria is underlain by migmatitic banded gneisses, granitic intrusions and dykes of dolerite, rhyolite porphyry and pegmatite. The rocks are generally felsic, containing modal and normative hypersthene, as well as normative corundum. The basement complex has experienced high-grade regional metamorphism a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hypersthene and plagioclase of andesine composition. Anatectic melting is sugges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ptygmatic folds, folded gneissose foliation, numerous quartzo-feldspathic veins and lenses of dark-colured, micaceous schistose rocks. Geochemically, the rocks have magnesian, calc-alkalic and strongly peraluminous characteristics. Their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derivation from progressive (fractional) partial melting of pelitic rocks during high-grade regional metamorphism,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The magnesian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close affinity to relatively hydrous, oxidizing melts and source regions in settings broadly related to subduction.  相似文献   
330.
楚雄盆地是滇黔桂地区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进展缓慢,关键问题是基底和沉积盖层展布不清。重磁电是认识和了解盆地基底展布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楚雄盆地西部实施2条区域重磁电测线,并对其进行基底结构的综合解译。结果表明:楚雄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底界的最大埋藏深度为7 km,盆地总体走向北西,结晶基底在平川、云南驿、红河断裂以东,猛虎、舍资一线以西地区深度最大为9 km;在大姚县和南华县之间形成楚雄盆地最大的磁基底凹陷区,面积达到1 200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