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31.
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吉林延边地区为我国滨太平洋带的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侵入活动胶在的斑岩型-浅成热液矿床在时空上,成因上构成一个成矿系列,本文选择四个代表性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较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机制等。通过这些矿床的描述,勾画出一幅从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矿床(小西南岔)→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型矿岩  相似文献   
132.
在川西—滇东地区,前人一直将会理群、昆阳群等作为该区所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并认为它们代表了扬子地台的最老基底。笔者通过对该区详细的变质地质研究认为,在它们之下还存在着一套与之完全不同的层状变质岩系,我们将其称为康定群,推测其时代至少为早元古宙或晚太古宙。它与中、晚元古宙的会理群、昆阳群等共同构成了扬子地台的古老基底,为基底的两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代表了本区早期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33.
关于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规律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火山岩型铀矿常位于大的地质构造单元界线附近,特别是稳定区与活动区之间的过渡带上。矿区的基底不仅需有较高的成熟度而且是在火山岩形成前或长期处于隆起状态者。负向火山构造,上叠式或拗凸型上叠式火盆是铀矿田的有利构造形式。红盆对成矿的作用不是古气候方面的而是构造方面的。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深度可以较大,而且在垂向上不只一个富集高峰。铀及其主要伴生组份不是来源于赋矿围岩,而是来自基底或更深处。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认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的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约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35.
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高社  赵太平 《地质论评》1997,43(4):365-372
不少学者用变质核杂岩模式解释豫西造山阶段基底隆起和与之相伴的盆岭构造的构造格局。介一本区基底隆起的形态、机制、时限和地壳剥露层次均没有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基底隆起相伴的断陷人舅地也不同于变质核杂岩模式中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136.
伊舒地堑基底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伊舒地堑与松辽盆地基底的构造演化历史, 对位于伊舒地堑中的2个基底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 并与松辽盆地基底花岗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伊舒地堑基底花岗岩中的锆石呈自形或半自形, 并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 个别发育有核边结构, 锆石的Th/U比值介于0.32 ~ 2.76, 暗示其岩浆成因.CH11井花岗岩中锆石18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2±2 Ma, X13井花岗岩中锆石13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 ± 3 Ma, 其核部存在176 ±1 Ma的谐和年龄.上述结果表明, 伊舒地堑中基底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或晚侏罗世早期, 它们与松辽盆地基底中最晚期花岗岩的形成时间相同.这暗示伊舒地堑与松辽盆地自燕山期以来具有类似的基底演化历史. 176 ±1 Ma继承锆石的存在也证明了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137.
李兴奎  李才  王明  刘金恒  罗安波 《地质通报》2018,37(8):1439-1449
地壳基底性质及其演化对区域金属成矿类型和成矿潜力具有重要影响。藏北多龙矿集区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其地壳基底性质与演化缺少研究,制约了对区内铜多金属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全面认识。多龙矿集区内波龙火山-侵入岩中继承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14颗继承锆石具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年龄(2581~1670Ma),这些锆石多为自形-半自形颗粒,具有原地来源的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深部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该基底应该是南羌塘中心地区古老基底向南延伸的一部分。该基底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遭受多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改造,尤以泛非期—早古生代最强烈。进入晚中生代后,由于年轻地幔物质的加入,多龙地壳发生明显的垂向生长,形成富含金属和成矿组分的新生下地壳,该新生下地壳在早白垩世发生活化,为多龙成矿体系提供大量的金属及其他幔源有用组分。多龙矿集区是一个"两期岩浆叠加成矿"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38.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9.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WKOB)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and Paleo-Tethys oceans.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igneous rocks and ophiolites distributed mostly along the Xinjiang-Tibet road and the China-Pakistan road, and have constructed a preliminary tectonic model for this orogenic belt.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so-called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this area. As a result, the tectonic affinity of the individual terranes of the WKOB and their detailed evolution process are uncertain. Here we report new field observations, zircon and monazite U-Pb ages of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SKT) and the Tianshuihai terrane(TSHT), two major terranes in the WKOB. Based on new zircon U-Pb age data, the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osed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within SKT was deposited during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to Cambrian(600-500 Ma), and the flysch-affinity Tianshuihai Group, as the basement of the TSHT, was deposited during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Mesoproterozoic. The rock association of the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within SKT suggests a large early Paleozoic accretionary wedge formed by the long-term lowangl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 between Tarim and TSHT. The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in SKT occurred at ca. 440 Ma. This ca. 440 Ma metamorphism i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 between Tarim and the Tianshuihai terrane, which led to the assembly of Tarim to Eastern Gondwana and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Gondwana.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along the HongshihuQiaoertianshan belt produced the voluminous early Mesozoic arc-signature granites along the southern part of NKT-TSHT. The Paleo-Tethys ocean between TSHT and Karakorum closed at ca. 200 Ma, as demonstrated by the monazite age of the paragneiss in the Kangxiwa Group. Our study does not favor the existence of a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SKT.  相似文献   
140.
阿拉善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是近年来地质界激烈争论的科学问题: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还是在前寒武纪尚未与华北克拉通拼合?研究阿拉善地块的基底并与华北克拉通主体进行对比,对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启示。阿拉善地块的基底仅在其东部和西南缘零星出露,且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块东部。在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合黎山地区,有正长岩侵入龙首山群,并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该正长岩强烈富钾(K_2O=13.77%),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_N=46.62),显示Nb-Ta负异常和Pb-Zr-Hf正异常,并具有高Sr低Nd的同位素特征(ε_(Nd)(t)=-5.05),表明该岩体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正长岩形成于(1872±12) Ma,即古元古代,并记录了~2.7 Ga的地壳生长以及~2.5 Ga和~1.95 Ga的岩浆活动。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补充了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进一步完善了阿拉善地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和构造热事件的时代格架,且与华北克拉通主体十分相似,指示二者具有明显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