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479篇
大气科学   359篇
地球物理   379篇
地质学   1255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6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201.
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典型半固定沙垄土壤水分进行了系统监测,结合气象资料,特别是对冬季积雪和冻土资料的分析,认为该沙漠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积雪融化和季节性冻土的影响.由于冬季稳定存在20~30 cm的积雪于春季融化,使得春季沙丘土壤含水率成为全年最高的季节,从而为早春植物的萌发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冬季1 m多深的冻土于早春时节由表及里开始消融,沙丘表面融化的雪水在坡面重力作用下,沿难以透水的冻土层上界自坡上向坡下发生迁移,在春夏季形成了垄间最高、坡部次之和垄顶最少的土壤水分空间格局.该研究具有生态学意义,可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殊环境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2.
自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美国遭受飓风侵袭以来,人类社会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在几年前也遭遇巨大的地震灾害,1999年9月21日凌晨,震中发源于台湾中部、芮氏规模7.3级的巨大地震,造成全台湾2 000多人死亡,8 000多人受伤,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社会损失外,也造成山区土石松滑、地层松动与山崩,直接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在后续几年台风所带来的强风豪雨下,丰沛的降雨量使原本因地震而松滑的土石大量滑落,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河床也因土石泥沙的堆积而被提升,形成严重的洪患。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再次改变地表的覆盖,也使重建后的小区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此次冲击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思考人地关系之意义,通过重建过程凝聚小区意识,发展有别于过去的土地利用形态。因此为检验当地居民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近年来在国际环境灾害研究课题备受重视的脆弱性研究途径,并利用野外调查以及遥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呈现地震后的土地覆盖变化。希望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社群的社会内部固有特质,归纳出重要机制以发展降低脆弱性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共同形成的结果,非单一的独立事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且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同一地方下不同族群与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因此灾害研究必须更关注于灾害发生的机制,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也必须建立在更小的社会与空间单元上。  相似文献   
203.
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   总被引:27,自引:32,他引:27  
新疆北部有两类埃达克岩,一是俯冲型,形成于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期(≥320Ma),包括了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高(富)Mg安山岩。第二类埃达克岩是底侵型,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80Ma)。第一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中天山的骆驼沟和巴仑台,东天山的土屋-延东,阿尔泰山陆缘南富蕴-青河南,准噶尔盆地中部陆梁,克拉玛依等地。在阿尔泰陆缘南,苦橄岩与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密切组合。第二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吾拉勒山和东天山的三岔口,未发现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组合。俯冲型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的高Sr低Y、Yb、富Eu及高εNd(t)(+1.5~+10.0),低(^87Sr/^86Sr);(〈0.7070)的同位素组成,均一致表明其源区物质为洋壳板片,部分为地幔楔、弧前棱柱,产于岛弧环境;而底侵型埃达克岩源于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形成于后造山环境。两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点,展示了中亚型造山在本区晚古生代陆壳增生作用的多样性:在增生构造过程上,有洋壳板片的斜俯冲、俯冲板片的撕裂、板片窗、俯冲剥蚀及玄武质物质的底侵作用等;在增生方向上,有洋壳板片的侧向斜俯冲,也有玄武质物质垂向上底侵于壳-幔边界;在增生物质上,有洋壳板片、地幔楔、受地幔楔混染的洋壳板片熔体,弧前棱柱、地幔楔受板片熔体交代后形成熔体及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与两类埃达克岩有关,尤其是第一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在本区广泛发育了Cu、Au成矿作用,其中部分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因此.对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识别及相关Cu、Au成矿作用的找矿勘探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4.
内蒙古中部发育的三条蛇绿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两个蛇绿岩带中变质玄武岩的元素和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苏右旗温都尔庙碱性玄武岩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板内和大陆裂谷区玄武岩的特征,可能代表了600Ma 左右,温都尔庙地区开始发育的新洋盆。采自苏左旗的巴彦敖包-交其尔玄武岩分为两类,一类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呈洋岛玄武岩特征;另一类具有明显的 Nb、Ta 负异常,显示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洋岛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曾经发育洋盆,大洋岛弧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内部有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将本文的古亚洲洋洋岛玄武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提斯洋岛玄武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古亚洲洋的洋岛玄武岩显示高 U/Pb(HU)和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的特征,而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属于印度洋省。这些说明古亚洲洋地幔域与特提斯地幔域是两个独立的构造域,它们代表了长期演化的两个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域。  相似文献   
205.
遥感图像中云层遮挡影响消除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合评述了目前用于消除遥感图像云层遮挡影响方法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同一实验区比较了同态滤波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Kriging插值处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6.
基于RS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覆盖现状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应用遥感、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6年MSS和2004年TM二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现状以森林和裸岩地为主,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向裸地和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207.
针对高速玄武岩屏蔽层下深层成像困难的实际问题,采用波动方程波场数值模拟技术,根据玄武岩地层的特点,设计三个相应的简单高速玄武岩模型,通过对深层反射地震信号能量的分析,说明了低频地震信号既具有较强的穿透薄高速玄武岩屏蔽层的能力,也具有减弱因粗糙表面所产生的绕射噪音的能力。一个完整的2D玄武岩模型的模拟试验证明了利用低频信号可以提高高速玄武岩屏蔽层下深层成像的质量,实际资料的低通滤波处理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8.
The Mawson Formation and correlatives in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and South Africa record an early eruption episode related to the onset of Ferrar-Karoo flood basalt volcanism. Mawson Formation rocks at Coombs Hills comprise mainly (≥80% vol) structureless tuff breccia and coarse lapilli tuff cut by irregular dikes and sills, within a large vent complex (>30 km2). Quenched juvenile fragments of generally low but variable vesicularity, accretionary lapilli and country rock clasts within vent-fill, and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 deposits point to explosive interaction of basalt with groundwater in porous country rock and wet vent filling debris. Metre-scale dikes and pods of coherent basalt in places merge imperceptibly into peperite and then into surrounding breccia. Steeply dipping to sub-vertical depositional contacts juxtapose volcaniclastic rocks of contrasting componentry and grainsize. These sub-vertical tuff breccia zones are inferred to have formed when jets of debris + steam + water passed through unconsolidated vent-filling deposits. These jets of debris may have sometimes breached the surface to form subaerial tephra jets which fed subaerial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s and fall deposits. Others, however, probably died out within vent fill before reaching the surface, allowing mixing and recycling of clasts which never reached the atmosphere. Most of the ejecta that did escape the debris-filled vents was rapidly recycled as vents broadened via lateral quarrying of country rock and bedded pyroclastic vent-rim deposits, which collapsed along the margins into individual vents. The unstratified, poorly sorted deposits comprising most of the complex are capped by tuff, lapilli tuff and tuff breccia beds inferr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on the floor of the vent complex by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s. Development of the extensive Coombs Hills vent-complex involved interac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magma and water. We infer that recycling of water, as well as recycling of pyroclasts, was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water supply for phreatomagmatic interactions even when aquifer rock in the vent walls lay far from eruption sites as a consequence of vent-complex widening. The proportion of recycled water increased with vent-complex size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ecycled tephra did. Though water recycling leaves no direct rock record, the volcaniclastic deposits within the vent complex show through their lithofacies/structural architecture, 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le properties clear evidence for extensive and varied recycling of material as the complex evolved. Editorial responsibility: J. Donnelly-Nolan  相似文献   
209.
210.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