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90篇 |
免费 | 1171篇 |
国内免费 | 13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34篇 |
大气科学 | 947篇 |
地球物理 | 637篇 |
地质学 | 3956篇 |
海洋学 | 636篇 |
天文学 | 504篇 |
综合类 | 636篇 |
自然地理 | 15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339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310篇 |
2018年 | 240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425篇 |
2013年 | 424篇 |
2012年 | 418篇 |
2011年 | 426篇 |
2010年 | 462篇 |
2009年 | 445篇 |
2008年 | 387篇 |
2007年 | 466篇 |
2006年 | 500篇 |
2005年 | 432篇 |
2004年 | 390篇 |
2003年 | 402篇 |
2002年 | 388篇 |
2001年 | 368篇 |
2000年 | 340篇 |
1999年 | 264篇 |
1998年 | 229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我国现有锰矿资源状况,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寻找低磷低铁低硅富锰矿,是解决锰矿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城口锰矿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锰矿层产出稳定,锰含量高,铁含量低,烧失量大。加强城口矿区勘查,扩大矿床规模,可望成为我国锰矿的重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92.
993.
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地区广泛分布,它的形成和演替深刻地改变了土壤表层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了荒漠地区一年生植物的种子传播、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过程。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影响的研究,综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的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各研究结论中存在争议的原因,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种子传播、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影响的内在机理,指出了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地区植被组成的筛选作用,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口基础生物资源现状及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长江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2004年对长江口海域的基础生物资源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月份有5门39属86种,8月份有6门48属139种,河口锋附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浮游动物5月份为77种,8月份为9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在河口锋附近水域较高,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以外的海域,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2004年共鉴定底栖生物146种,5月份63种,8月份108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类41种、软体动物32种、棘皮动物6种、鱼类21种、其他4种;长江口沿岸的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26种,其中5月份86种,8月份71种;鱼卵仔鱼计8目20科30属34种,鱼卵中绝大部分为凤鲚,其数量占95.7%,仔鱼以中华小公鱼出现频次最多。通过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明显下降,长江冲淡水区域的生物资源基础饵料生物种类数基本保持稳定,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硅藻比重减少,甲藻增加,长江口区域的潮下带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口门以内区域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95.
996.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研究和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我国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分析,研究认为煤炭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长期以来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侧重于煤炭资源的勘探,忽视了对煤质的分析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煤田地质勘探中加强对煤质的分析研究,为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998.
东北温带旱作农业主要作物生产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以黑龙江海伦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PS123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对1999~2001年海伦市玉米、大豆、小麦作物生产潜力进行计算;选取产量损失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组合利用率,定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寻找影响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限制性因子及其定量制约程度。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中温度对于产量的限制最大,其次为水分和土壤,如果把光温生产潜力作为目标产量,玉米、大豆、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11998、7068、8813 kg/hm2,资源利用率分别为51.0%、29.0%、20.2%,海伦市粮食生产仍有较大潜力。在特定自然资源状况下,海伦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限制潜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该市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9.
Nguyen Le Duy Nguyen Viet Dung Ingo Heidbüchel Hanno Meyer Markus Weiler Bruno Merz Heiko Apel 《水文研究》2019,33(24):3098-3118
Groundwater transit time is an essential hydrologic metric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However, especially in tropical environments, studies on the 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 (TTD) of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mean transit time (mTT) have been extremely limited due to data sparsity. In this study, we primarily use stable isotopes to examine the TTDs and their mTTs of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filtration at a riverbank infiltration area in the Vietnamese Mekong Delta (VM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opical climate in Asian monsoon regions. Precipitation, river water, groundwater, and local ponding surface water were sampled for 3 to 9 years and analysed for stable isotopes (δ18O and δ2H), providing a unique data set of stable isotope records for a tropical region. We quantified the contribution that the two sources contributed to the local shallow groundwater by a novel concept of two‐component lumped parameter models (LPMs) that are solved using δ18O records.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wo‐component LPMs, in conjunction with hydrological and isotopic measurements, are able to identify subsurface flow conditions and water mixing at riverbank infiltration systems. However, the predictive skill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s decrease for locations farther from the river, where recharge by precipitation dominates, and a low‐permeable aquitard layer above the highly permeable aquifer is present. This specific setting impairs the identifiability of model parameters. For river infiltration, short mTTs (<40 weeks) were determined for sites closer to the river (<200 m), whereas for th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the mTTs were longer (>80 weeks) and independent of the distance to the river. The results not only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dynamics in the VMD but also suggest that the highly complex mechanisms of surface–groundwater interaction can be conceptualized by exploiting two‐component LPMs in general. The model concept could thus be a powerful too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both the hydrological functioning of mixing processes and the movement of different water components in riverbank infiltr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