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41篇 |
免费 | 8207篇 |
国内免费 | 46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48篇 |
大气科学 | 3831篇 |
地球物理 | 5084篇 |
地质学 | 16468篇 |
海洋学 | 3476篇 |
天文学 | 2825篇 |
综合类 | 1879篇 |
自然地理 | 44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743篇 |
2023年 | 669篇 |
2022年 | 1163篇 |
2021年 | 1267篇 |
2020年 | 1230篇 |
2019年 | 1418篇 |
2018年 | 1024篇 |
2017年 | 1173篇 |
2016年 | 1211篇 |
2015年 | 1333篇 |
2014年 | 1636篇 |
2013年 | 1619篇 |
2012年 | 1779篇 |
2011年 | 1775篇 |
2010年 | 1568篇 |
2009年 | 1963篇 |
2008年 | 1881篇 |
2007年 | 1969篇 |
2006年 | 1876篇 |
2005年 | 1759篇 |
2004年 | 1559篇 |
2003年 | 1468篇 |
2002年 | 1303篇 |
2001年 | 1147篇 |
2000年 | 1137篇 |
1999年 | 993篇 |
1998年 | 847篇 |
1997年 | 610篇 |
1996年 | 509篇 |
1995年 | 444篇 |
1994年 | 397篇 |
1993年 | 350篇 |
1992年 | 241篇 |
1991年 | 230篇 |
1990年 | 163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100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189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02.
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受众对电视气象节目的心理需求,结合近几年内蒙古气象影视所开展的为农气象服务和自身工作体会,对如何利用影视平台做好为农气象服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3.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4.
105.
Abstract Uptake rates of ammonium (NH4 + ), nitrate (NO3 ? ), and urea by three subgroups of phytoplankton (< 200, < 20, < 2 μm) off Westland, were measured using 15 N tracer techniques in midwinter 1988, after a recent upwelling. For all size fractions at surface irradiance (I100), nitrogen (N) was taken up primarily as NO3 ?. This accounted for 67–85% of total N uptake (SρN), whereas at 40 and 7% of surface irradiance, the regenerated N (NH4 + ) and urea) made up 31–72% of SρN. Depth profile experiments for all three size components showed that uptake of NO3 ? was most light‐sensitive, followed by that of NH4 + and urea. The irradianc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plot indicated that light was substantially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controlling the assimilation of N by microplankton (20–200 μm). Nano‐ (2–20 μm) and picoplankton (< 2 μm) however, were not as sensitive to either light o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High winds and the resulting deep mixing, combined with offshore and alongshore advection in the midwinter, were suggested to b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low biomass and N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06.
107.
某工程设计采用轻质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在施工过程中,从各个建筑细部上很下工夫,精益求精,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本文介绍其施工技术与细部做法。 相似文献
108.
简要论述了攀枝花市三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统计了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了三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9.
110.
R. Cesaroni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2008,313(1-3):23-28
The advent of ALMA is bound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OB star formation dramatically. Here,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is
topic outlining how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may contribute to shed light on the structure of high-mass star
forming regions and hence on the process itself of massive star formation. The impact of this new generation instrument will
range from establishing the mass function of pre-stellar cores inside IR-dark clouds, to investigating the kinematics of the
gas from which OB stars are built up, to assessing or ruling out the existence of circumstellar accretion disks in these objec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