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315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Cathaysia block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South China block (SCB) is considered formed by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Cathaysia blocks along the Gaoyao–Huilai and Zhenghe–Dapu deep faults (here referred as GHF and ZDF,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extension of the ZDF to the northeast, which represents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two sub-blocks has been confirm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HF to the southwest remains to be verified.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detailed deep structure beneath the southwest Cathaysia, which hol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CB, a linear seismic array with 331 nodal geophones was deployed across the Sanshui basin (SSB). Combining with the regional 10 permanent stations (PA), we obtained two profiles with teleseismic P-wave receiver function stacking. The most obvious feature in our results is the ascending Moho towards the coastal are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ssive margin continental and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he stacking profile from the dense nodal array (DNA) shows that the Moho is offset beneath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Nanling orogeny and SSB. We deduce that this offset may be casued by the deep extension of the GHF, which represents the remnants of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From the other evidences, we infer that the widespread and early erupted felsic magmas in the SSB may have resulted from lithospheric materials that were squeezed out to the surface. The relative higher Bouguer gravity and heat flow support the consolidation of magmas and the residual warm state in the shallow crustal scale beneath the SSB. The sporadic basaltic magmas in the middle SSB may have a close relation to deep extension of the GHF, which serves as a channel for upwelling hot materials.  相似文献   
92.
针对常规室内检校场无法满足大视场面阵数字航摄仪检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合此类航摄仪检校的野外检校场的建立方法,通过对检校场控制点布设方案设计、适合影像识别的地标形状设计和地标点三维坐标的精确测定方案研究,实现了检测场内控制点的高精度测量:建立适合大面阵数字航空摄影仪几何误差改正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多摄站拍摄足够数量的检校场影像,自动识别并测定每幅影像上全部地标点的影像坐标,用最小二乘平差计算间接求出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和各项畸变参数,最后通过多组检测参数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及其参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3.
针对遥感影像处理中多源影像联合定位研究的不足,该文在地心地固坐标系(ECEF)中构建航天光学与SAR影像的有理多项式(RPC)模型,给出了计算ECEF中RPC参数虚拟控制点的获取方法,分析了大地坐标系与ECEF中虚拟控制点格网的形变特点,并选取5种光学与SAR影像进行了RPC参数拟合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ECEF坐标系RPC模型不仅能够克服大地坐标系RPC模型存在应用盲区的缺点,也有利于通用模型和严密模型结合,在统一的坐标系中实现多源影像的联合定位。  相似文献   
94.
主要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稀少控制定向和选择不同视影像组合分别进行DSM产品快速制作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主观和定量评价,分析利用资源三号三线阵影像快速制作DSM产品的流程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95.
叶开  杨玲  马舒庆  甄小琼  孙婧怡 《气象》2020,46(8):1065-1073
阵列天气雷达是一种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新型天气雷达,采用分布式相控阵技术探测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流场和强度场,为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及工具。文章提出一种高分辨率强度场融合方法:计算每个方位向和仰角方向分辨率扩展系数,依次对强度值进行填充;将极坐标形式强度值转换成笛卡尔坐标;对多个收发子阵强度值进行融合。利用模拟雷达探测来定性及定量地评价高分辨率强度场融合结果,验证了融合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分析了一次真实降水个例,证明了本文得到的100 m分辨率的强度场融合资料具有更为精细完整的回波结构。  相似文献   
96.
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设计的Loran—C信号源,具有输出杂散多且难以预测的缺点。基于对DDS基本原理的研究分析,针对DDS输出信号存在的相位舍位杂散问题,对其关键部位的相位累加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并基于FPGA技术,在QuartusII环境下完成了对Loran.C信号源的实现与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的设计算法能够产生失真小,稳定度好的输出波形,从而验证了该方法抑制杂散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
总结了40m天线面板安装调试及检测的过程,分析了反映望远镜面板指标的吨性能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天线面板精度优于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8.
99.
智能天线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当前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对智能天线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的基础上,有必要构建一个灵活、通用的实验平台,用以验证各种智能天线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探讨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麦克风阵的智能天线实验平台的实现方法,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重点介绍了高精度确定大型天线几何旋转中心的观测方案和计算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在ITRF2000框架下,论述了控制网布设、观测方案确定、数学模型的建立、数据处理的过程,结果与已知外部参考结果进行了比较,坐标分量上达到毫米级外附精度,验证了观测、计算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