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115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33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山富钴结壳是一种重要的海底固体矿产。对西太平洋海山的56个结壳样品进行了23种化学组分分析,并利用R型聚类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分别提取四组元素组合和四个主因子。综合特征表明.富钴结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强度较大的锰矿物相成矿作用,Co、Ni等元素的富集与此有关;铁矿物相的成矿作用强度较小,但表现出多期次的特点;锰、铁矿物是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结壳形成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二次磷酸盐化作用,结壳中磷酸盐矿物的形成对铁矿物相的形成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七宝山金铜矿位于胶莱盆地西南缘的七宝山地区,在金铜矿外围新发现长老庄含矿隐爆角砾岩带一条, 物探解译工作初步查明了该隐爆角砾岩带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位于激电中梯高阻和低阻接触带上,深部呈低阻、中高激化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深部发现高品位的银铜铅矿体,矿石中粗粒方铅矿、黄铜矿结晶体肉眼可见,呈团块状富集,铜品位0.493%~5.125%,铅品位0.245%~6.606%,银品位55.2~547.1g/t。表明在金铜矿外围及深部仍具有寻找隐爆角砾岩型高品位银铜铅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3.
994.
本文用板块构造理论全面分析和恢复了川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通过阐明大地构造对金矿成矿的专属性及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的概念,划分了本区的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大地构造控制及主要的成矿地质作用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区内金矿床的实际产出情形和相应区带对金矿矿床类型的专属性,确定了区内不同环境中金矿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5.
新疆博斯腾湖水盐平衡及水环境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综合整理、筛选、分析焉耆盆地1960-2003年历年逐月水文、气象、水土开发、社会经济等资料,并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应用水盐平衡模型,模拟分析该期问博斯腾湖的水盐平衡状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焉耆盆地近期规划设置了两个情景方案进行模拟,对博湖未来40多年的水环境做出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近年博湖年均脱盐量达30.6×104t/a,但仍然必须使盆地进入湖区的淡水量增加、盐量减少才能降低博湖的水矿化度.盆地内近期工程项目实施后(情景B),博湖大湖区水矿化度波动于0.84-1.38g/L之间,其水矿化度有望调控到1.00g/L以下.据模拟,预测期的第37年(2040年),其水矿化度才可降至1.00g/L.孔雀河水质难于恢复到原状态,但是在保证博湖水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其水矿化度可调控到0.60g/L以下.由情景B的预测分析表明,焉耆盆地近期规划实施的工程项目对博湖的水环境是有利的,博湖水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996.
Water erosion provides major links in global cycles o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lthough significant research on erosion mechanisms has been done, there is still little knowledge on C, N and P fluxes across landscapes to the ocean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subtropical climates. A four‐year study quantifying and comparing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C, N and P from multiple scales (microplot, plot, microcatchment, subcatchment, catchment, sub‐basin and basin) was performed in Thukela basin (≈30 000 km2), South Africa. The basin climate was largely subtropical‐humi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 980 mm yr‐1], but temperate (MAP >2000 mm yr‐1) on the highlands. Open grassland, cropland and bushland were the major land uses. On average, 65, 24 and 4 g m‐2 yr‐1 C, N and P were displaced from original topsoil positions, but only 0.33, 0.005 and 0.002 mg m‐2 yr‐1 were, respectively, exported to the ocean. The fluxes decreased by 95, 97 and 84%, respectively, from plot to microcatchment outlet; and decreased further in downstream direction by >99% from microcatchment to basin outlet. The hillslope (microplot to microcatchment) fluxes correlated strongly with rainfall parameters. Particulate contributions dominated hillslope fluxes at 73, 81 and 76% of total annual C, N and P, respectively. Although particulate C dominated in the microcatchment‐catchment reach (55%), N (54%) and P (69%) were dominated by dissolved forms. The lower basin zone was dominated by dissolved flux contributions at 93, 81 and 78% for C, N and P for the sub‐basin outle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spatially varying drivers of C, N and P losses from the landscape to the ocean, via the river network. Deposition was envisaged the dominant hillslope level loss process, which gradually gave way to mineralization and biotic uptake in the river network as flux contributions shifted from being predominantly particulate to dissolved form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图像影像特征分析,并经地面调查证实,澜沧江兰坪地区铜矿化蚀变与围岩存在反射波谱特性差异,即在TM5(近红外)波段(1.55μm-1.75μm)蚀变岩呈高反射率。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提取与铜矿化蚀变相关的TM遥感信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方法研究。实践证明,该区主分量分析处理图像效果最佳。图像上显示的色调异常,通过与红土涧矿区地质勘查资料对比和根据兰坪地区图像上典型地物样区色调理论分析,评价了遥感异常的地质意义。由于图像预处理(几何校正、亮度拉伸、多元统计,最佳波段组合选择等)是针对澜沧江兰坪全区的特征进行的,故处理方法在全区内均有一定适用性。本文结合公式2、图4、表4、封二彩片5等实际材料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提取铜矿化蚀变遥感色调异常信息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998.
鲁西地区归来庄金矿床找矿始于1987年初,历经"六进六出"的坚持不懈,探求金金属量34.8t,填补了鲁西地区无大型金矿的空白。近几年,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在归来庄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开展的勘查工作,扩大了归来庄主矿体的规模,并且证实归来庄主矿体沿F1构造蚀变带向深部尚未封闭,仍有良好找矿前景。目前归来庄金矿累计探明金金属量超过50t,是鲁西地区唯一的特大型金矿床。该文在系统分析以往成果资料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归来庄主矿体地质特征,建立了铜石杂岩体周边多种金矿化类型"一体多型"成矿模式,指出了下步找矿方向:归来庄金矿床深部找矿仍以寻找隐爆角砾岩型为主,外围重点围绕"一带多区",争取早日实现铜石地区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999.
休宁县小贺铅锌银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的白际岭岛弧带与障公山隆起带的接合部位,钦杭成矿带中带安徽段北侧。矿区主体产于青白口纪周家村浅变质碎屑的岩晶屑凝灰岩夹层中,井潭组英安质—流纹凝灰岩、流纹斑岩内。由于处于白际岭韧性剪切带内,周家村组和井潭组强烈发育片理构造和片麻状构造。矿(化)体水平方向上发育脉状铅锌银矿,南部为大脉状含铅锌毒砂矿,矿区以南为含金石英脉。垂向上,矿体深部以毒砂、黄铁矿为主,浅部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矿区成矿分为毒砂—黄铁矿化阶段、方铅锌——闪锌矿化阶段和金—硫化物矿化阶段等三个成矿阶段。矿区发现Ga、Ge、Cd等分散元素,热液型脉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在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构造地质学和热液地质学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将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冲绳海槽形成演化、岩浆作用过程、热液系统结构、流体循环模式和成矿作用特征等多方面的问题,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探讨了冲绳海槽构造地质过程对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分析认为,区域中尺度地幔流引起了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向东的蠕散,并驱动了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向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在弧后小尺度地幔对流、岩石圈减薄、板片反卷和俯冲后退的共同作用下,冲绳海槽发生弧后张裂。张裂作用在岩石圈内形成了网状破裂系统,为岛弧和弧后岩浆上涌提供了通道,并且引起了不同来源岩浆的干扰和混合。侵位到地壳浅部的岩浆为热液活动提供了热源和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是影响热液活动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层覆盖改变了流体的浅部循环结构和原始流体成分。热液区内普遍存在的流体相分离过程,导致了广域成矿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