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1篇 |
免费 | 213篇 |
国内免费 | 2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228篇 |
地质学 | 913篇 |
海洋学 | 9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90篇 |
自然地理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近4000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根据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两个剖面的孢粉和化学元素的古气候意义的研究,恢复了近4.0 ka B.P.以来此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揭示出了4个相对湿润期,分别发生于约4.0~2.0 ka B.P.、约2.0~1.0 ka B.P.、550~300 a B.P.、100 a B.P.前后.研究还揭示了1 500 a B.P.、1 000 aB.P.和200 a B.P.前后可能是此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时间界线.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与环境变化记录之间的耦合表明,环境变化对此地区人地关系的内容及其演化具有重要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22.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另4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3.
跨越断层埋地管线地震反应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跨越断层埋地管线在地震中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地震本身和管土相互作用体系中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管线在断层运动过程中反应比较复杂。本文利用有限元理论和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管土作用模型,采用非线性接触问题研究方法详细地分析了管线由断层运动而产生的反应,对影响管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位错量、跨越角度、断层运动形式、埋设深度、初始轴向力、断层裂缝宽度、填覆土质和管径。通过研究,得到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4.
25.
介绍了运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进行了试验性勘探.通过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微振动勘探方法对隐伏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其对岩性差异面形成的断裂定位误差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相当; 又因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深度,因而可以有效揭示勘探区域下方地层及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这对于识别和确定断裂构造的主破裂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微振动勘探方法对地层或断裂构造细节特征的揭示能力较差.因此,在实际地层或断裂勘探中,宜采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与微振动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可以用微振动勘探方法进行普查,在确定断裂初步位置及空间展布特征后,再选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断裂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26.
PENG Zicheng LEUNG Po Lau YU Peter CHENG Peikai LI Mai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6,80(5):759-762
The microprobe EDXRF equipment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glaze layer-transitive layer-body layer of the celadon from the Altar Yao (Kiln) and Laohudong Yao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A.D.), Zhejiang, China. The K values of the discriminant factor for the celadon wares are larger than 8, which means the celadon of the Altar Yao and Laohudong Yao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Longquan Yao. The former two belong to the Guan Yao system (the Chinese imperial kilns), but the latter to the Min Yao system (the Chinese popular kilns).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tar and Laohudong wares with provenance postul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transitive layer in the Altar and Laohudong ware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which reveals 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adon even though both kinds of wares belong to the imperial kiln system. 相似文献
27.
MichaelO'Rourke VikramGadicherla TarekAbdou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2005,4(1):69-73
A new centrifuge 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sponse of continuous buried pipe to PGD is presented.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PI‘s 100 g-ton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and the current lifeline experiment split-box are described: The split-box contains the model pipeline and surrounding soil and is manufactured such that half can be offset, in flight, simulating PGD. In addition, governing similitude relations which allow one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diameter, wall thickness and material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the model pipeline are presented. Finally, recorded strains induced in two buried pipes with prototype diameters of 0.63 m and 0.95 m (24 and 36 inch) subject to 0.6 and 2.0 meters (2 and 6 feet) of full scale fault offsets and presented and compared to corresponding FE results. 相似文献
28.
29.
30.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