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51篇 |
免费 | 3603篇 |
国内免费 | 25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61篇 |
大气科学 | 2025篇 |
地球物理 | 9184篇 |
地质学 | 5662篇 |
海洋学 | 1691篇 |
天文学 | 1237篇 |
综合类 | 1768篇 |
自然地理 | 22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691篇 |
2021年 | 888篇 |
2020年 | 981篇 |
2019年 | 1062篇 |
2018年 | 800篇 |
2017年 | 1047篇 |
2016年 | 971篇 |
2015年 | 1045篇 |
2014年 | 1222篇 |
2013年 | 1432篇 |
2012年 | 1362篇 |
2011年 | 1307篇 |
2010年 | 1057篇 |
2009年 | 1277篇 |
2008年 | 1312篇 |
2007年 | 1572篇 |
2006年 | 1520篇 |
2005年 | 1237篇 |
2004年 | 1206篇 |
2003年 | 982篇 |
2002年 | 829篇 |
2001年 | 654篇 |
2000年 | 618篇 |
1999年 | 537篇 |
1998年 | 481篇 |
1997年 | 372篇 |
1996年 | 400篇 |
1995年 | 337篇 |
1994年 | 309篇 |
1993年 | 274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72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0篇 |
1977年 | 1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5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煤层中的宏观结构变化是我国众多煤田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是当前煤矿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地质构造问题,利用工人神经网络可以解释煤层的分叉,合并及缺失等宏观结构问题,为矿井的采,掘工作的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262.
Sediment shear Q from airgun OBS dat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 D. Bromirski L. N. Frazer F. K. Duennebier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2,110(3):465-485
263.
264.
265.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66.
云计算技术使用分布式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并行计算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解决了单机服务器计算能力低的问题。基于长序列历史资料所计算得出的气候标准值对于气象领域实时业务、准实时业务及科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长序列历史资料数据量大、运算逻辑较复杂,在传统单节点计算平台上进行整编计算耗时非常长。该文基于Hadoop分布式计算框架搭建了集群模式的云计算平台,以长序列历史资料作为源数据,基于MapReduce计算模型实现了部分整编算法,提高计算时效。同时,由于数据源本身具有文件个数多、单个文件小等特点,对数据源存储形式及数据文件大小进行改造,分别利用SequenceFile方式及文本文件合并方式对同一种场景进行计算时效对比测试,分别测试了10个文件合并、100个文件合并两种情况,使时效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267.
区域GPS网实时计算可降水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Shuli ZHU Wenyao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3,(1)
目前地基GPS气象学测得的可降水量 (PWV )精度好于 2mm ,但在利用区域GPS网实时计算每个测站上空的PWV时 ,要涉及到很多常规GPS资料处理时所忽略的问题 ,如需考虑数据处理软件和计算方式的选择、站坐标的确定和约束、轨道的使用方法、网外辅助站最佳数量的确定、海潮对实时计算PWV的影响以及实时应用于气象服务时的端部效应等问题。利用上海GPS综合应用网获取的 2 0 0 2年 6、7月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前后的数据 ,分析了利用区域性的GPS网实时计算高精度的PWV时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探讨了其数据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68.
刘丽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7):157-159,164
随着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逐渐成为主流的对地观测手段之一。其生产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数据获取迅速、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国土、石油、电力、林业等行业部门。但由于其出现年代较新、数据量庞大、分辨率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与应用尚无完整的理论和方案指导,导致其在电力等行业的应用长期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关键处理难点,结合电力工程实际需求,提出了一整套数据处理及应用方案,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其电力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69.
Brendon A. Bradley Rajesh P. Dhakal Misko Cubrinovski John B. Mander Greg A. MacRae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2007,36(14):2211-2225
An improved seismic hazard model for use in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an improved approximation from the so‐called ‘power law’ model, which is linear in log–log spac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model and uncertainty incorpor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Various means of fitting the approximation to hazard data derived from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se ‘exact’ hazard data for major centres in New Zealand, the parameters for the proposed model are calibrated.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 a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is conducted on a typical bridge, via 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 The new hazard model i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power law relationship to illustrate its effects on the risk assessment. The propagation of epistemic uncertainty in the seismic hazard is also considered. To allow further use of the model in conceptual calculations, a semi‐analy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demand hazard in closed form. For the case study shown, the resulting semi‐analytical closed form solution is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 than the analytical closed‐form solution using the power law hazard model, capturing the ‘exact’ numerical integration solution to within 7% accuracy over the entire range of exceedance rat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