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76篇
  免费   3045篇
  国内免费   6552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652篇
地质学   20137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149篇
综合类   1129篇
自然地理   463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655篇
  2020年   586篇
  2019年   730篇
  2018年   602篇
  2017年   771篇
  2016年   886篇
  2015年   828篇
  2014年   1161篇
  2013年   990篇
  2012年   1201篇
  2011年   1127篇
  2010年   1048篇
  2009年   927篇
  2008年   843篇
  2007年   941篇
  2006年   875篇
  2005年   772篇
  2004年   774篇
  2003年   682篇
  2002年   662篇
  2001年   672篇
  2000年   643篇
  1999年   614篇
  1998年   575篇
  1997年   539篇
  1996年   513篇
  1995年   388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229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应用遥感-航测(航放和航磁)信息集成技术,针对砂岩型铀矿找矿的几个重要条件:如盆地内部构造、含矿目的层、水文条件和矿化条件,构建了构造、岩性、水文和矿化4种信息集成模型.将这4种信息集成模型应用于示范区,在已知的矿化地段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勘探的成果符合较好,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2.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尝试从成矿系统演化论的角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即,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迁移的动力学为主线,从区域地质背景演化,特别是构造动力演化、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入手,恢复矿前期、成矿期、矿后期的区域古地形格局。运用融入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的古水文地质分析方法,重建区域演化进程中各地质时期的古流场。着重从区域尺度上研究矿质的源-迁移-汇(成矿)-保存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4.
根据库车前陆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水的铀成矿作用,并通过热力学计算等方法,对水中铀的存在形式及铀的溶解、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阐明了盆地水化学及铀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并提出了成矿有利地段和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05.
详细介绍了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原理和钻孔岩性自动识别过程,给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在钻孔岩性自动识别过程中的有效性实例。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容错能力;与BP算法相比较,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且不需要已知的先验信息而自动确定分类类别。钻孔岩性识别结果与岩心地质编录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砂岩型铀矿测井数据的解释中,应用自组织竞争人工方法可较好地完成钻孔岩性自动分类。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水文地质条件,对浸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地球化学模式证明传统的酸法和碱法浸铀试验不适合十红滩铀矿床,并对浸铀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07.
黄铁民 《福建地质》2008,27(2):186-194
铅山铅锌矿位于清流—安溪北西向断裂带与平潭—漳平东西向断裂带的复合部,闽中多金属矿化集中区南端的洛阳—剑斗东西向多金属成矿带中段,矿体贮存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控矿的北东向断裂带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的产物,主成矿期为燕山早期,铅山周围尚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8.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Damoqujia (大磨曲家) gold deposit is a large shear zone-hosted gold deposit of disseminated sulphide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Zhaoping (招平) fault zone, Jiaodong (胶东) gold province, China.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cluster inclusions from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stages and measure their compositions, 16 fluid inclusions and 5 isotopic geochemistr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this stud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stages, the multirange peaks of quartz decrepitation temperature (250-270, 310-360 and 380-430℃(2) indicate that the activity of ore-forming fluids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stage.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predominantly of high-temperature fluid system (HTFS) by CO2-rich, and SO2-4-K type magmatic fluid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and were subsequently affected by low-temperature fluid system (LTFS) of CH4-rich, and Cl--Na /Ca2 type meteoric fluid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Gold is transferred by Au-HS- complex in the HTFS, and Au-Cl- complex can be more important in the LTFS. The transition of fluids from deeper to shallow environments results in mixing between the HTFS and LTFS, which might be one of the most key reasons for gold precipitation and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temperature, strong-activity, and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so that there is a great probability of forming large and rich ore deposit in the Damoqujia gold deposit. The main bodies are preserved and extend toward deeper parts, thereby suggesting a great potential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方法),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市产业结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归纳总结出各省市的主要产业类型及各产业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并从经济的视角获得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类型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