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896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1712篇
海洋学   47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高岭石和硅/铝-氧化物对腐殖酸的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物结合的腐殖质可改变矿物的表面性质,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强度与矿物的吸附位性质、密度、荷电性及比表面积有关.若按比表面积计算,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强度顺序为氢氧化铝>高岭石>石英;按单位质量计算,吸附强度顺序为高岭石>氢氧化铝>石英.研究表明,矿物表面活性受水溶液pH值的调控,且当pH值在4~7时,上述3种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机理为石英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氢氧化铝主要表现为配体交换表面配位作用;高岭石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存,包括氢键、配体交换表面配位和疏水性作用以及金属离子桥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几种不同类型的FeOOH吸附水溶液中铬离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种显微结构不同的螺旋状和管状构造的天然铁细菌矿化针铁矿和化学合成的α—FeOOH及两种有机高分子模板矿化结晶的β-FeOOH作为吸附材料,分别在pH=5和6时对含Cr^3 和Cr(Ⅵ)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生物矿化针铁矿对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均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其显微结构、大小和形态影响其吸附能力;纯化学合成的针铁矿对铬离子的吸附能力较低;通过有机模板合成的纳米微晶β-FeOOH对Cr^3 和Cr(Ⅵ)均有极高的去除率,这与其表面存在与有机分子络合作用、增大了其表面对金属离子和铬酸根的化学亲合力有关。  相似文献   
993.
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及其肥效的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有机-无机(矿物)控释材料对尿素进行改性,制成改性尿素。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等重条件下,改性尿素较普通尿素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效果。运用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对改性尿素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晶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改性尿素的稳定性,从而延长了其肥效并提高了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4.
大巴沟隧道排矸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阜新地区石料相对缺乏,再生利用隧道排矸石和开发新的石料供应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大巴沟隧道排矸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排矸石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力学性质,将其粉碎后,作为粗骨料配制成钢纤维混凝土,并测定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等指标。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优化,得到了回归方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得到在此试验条件下,排矸石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可达到83.683MPa,抗拉强度可达到9.378MPa。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排矸石钢纤维混凝土具有抗拉强度大、抗变形能力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港口和海洋工程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95.
含氮污水净化的数学模型及其实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水层中氮污染已经是相当普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含水层中水流运动、对流-弥散作用、物理化学吸附和生物化学反应等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特别是阐述了含水层中NO3^-、NO2^-、NH4^ 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导致的物质转化过程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996.
高速公路路基膨胀土填料改性处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膨胀土能否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宁靖盐高速公路在施工中所遇到的膨胀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处理试验,总结出膨胀土改性的具体办法,并对具体的施工技术作了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the present knowledge about water structure close to an interface or confined in porous spaces. First, the structure of liquid water is briefly described. Though its understanding remains incomplete, it appears that it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and its dynamical evolution. The presence of any ‘foreign’ substance in water perturbs such a structure by changing at least locally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For this reason, the presence of a solid interface significantly modif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adsorbed layers. Whatever the support, it is now clearly evidenced that structural perturbations are limited to distances lower than 10–15 Å from the interface. The nature, energetic heterogeneity and hydrophilicility/hydrophobicity of the solid surface influence the arrangement of water molecules. This surface organisation must definitely be considered when studying adsorption phenomena at the solid–aqueous solution interface. The relevance of such problems to geosciences is illustrated by a few situations in which water structure plays a prominent role. To cite this article: L.J. Michot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611–631.  相似文献   
998.
台风最大风速增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一个高分辨率的正压模式,实施了8组时间积分为36h的试验,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初始中尺度涡旋空间尺度大小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台风切向风速量大值增加,显示出台风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9.
华北夏季降水与北半球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利用基于Z指数的判别方法确定华北地区严重旱涝年份的基础上,应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严重旱涝年的环流形势并初步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的成因。然后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找出了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密切的海温关键区,即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两个区域海温影响华北降水的地理机制和相对重要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初步探讨了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NCAR CCM2模式,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但冬季风对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该区域的SST的持续异常,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并伴随有明显的EU型和PNA型波列特征,秋季中纬度太平洋SST持续异常偏冷(暖),能够引起有利于强(弱)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两个区域SSTA的同时强迫下,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PNA及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负)的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正)的SSTA,将导致弱(强)冬季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