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899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1714篇
海洋学   47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为研究海温的异常增暖对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了两组试验:一组使用气候平均海温,另一组包括两个试验,它们分别设正的海温距平(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100°W)和中部(145°W)。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冬半年的海温异常增暖可改变低频振荡方差贡献的地理分布,其中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时,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为显著,而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较为不活跃;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中部时,情形则相反,即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显著,而西太平洋地区的则不活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过程中,低频振荡的传播特性对ΔSST中心位置的响应是敏感的,即当正的ΔSST中心位置偏于该海区的东部或中部时,低频振荡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2.
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对西南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郑庆林  王必正 《高原气象》1997,16(3):225-234
在一个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能考虑青藏高原及其背风坡不同尺度地形的数值模式,用于981年7月12日20:00 ̄7月14日20:00西南涡个例的数值研究。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1/3地形和无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地形对西南涡的移动和发展、形状和范围均能较成功地模拟,降低地形或无地形时,模拟则不成功。全地形时急流轴为偏北方向,而在1/3地形或无地形时,急流走向为偏东方  相似文献   
973.
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流体物理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国庆  谷修涵 《气象学报》1997,55(2):163-173
通过流体物理实验,研究南极地形及冷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正压流体实验表明,由于地形动力强迫,在南极大陆沿岸及以北地区生成气旋性涡旋带,有3个低压中心。在地形上空生成巨大的反气旋。斜压流体实验表明,东移“行星波”的波数及波形有准周期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相当于地球大气系统中的21d。东移的槽在110°E以东逐渐发展,在160°W的罗斯海附近发展得最深,再往东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74.
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与夏季低频环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就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减少对夏季东半球大气环流及亚洲季风低频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感热通量异常减少时,南海及西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方差百分率增大;高原感热异常加热对东亚和印度季风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季风区低频扰动的位相,中高纬低频扰动的结构,强度和经向传播速度都发生改变,EAP波列变得更为清楚典型,大圆上的低频涡旋一直传播到我  相似文献   
975.
Taking both eastern Linqing Depression and North Jiangsu Basin as examples, based on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immature oils as well as source inputs of hydrocarbons and macerals, it is revealed that a mixed source input of alga bio-lipids and higher plant waxes is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source material for immature oils in non-marine brackish-saline lacustrine basin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85–102” Chinese National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and the National Gas Geochemistry Key Laboratory, Lanzhou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976.
水面蒸发系数全国通用公式的验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介绍我国水面蒸发-散热系数研究的一项成果─-水面蒸发系数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对比,证明公式的可靠性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77.
土壤包气带中气体对入渗水流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专门的实验系统,研究了降雨入渗过程中土壤包气中气压势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及其对下渗水流运动的影响。结合成因分析,探讨了气压势形成的条件;审视和解释了气压势与土壤水总势能和地下水位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条件下(<2m),积水入渗时所形成的气压势将使下渗量减少1/3。  相似文献   
978.
闭合裂纹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地震过程中断层面的相互作用,设计了四类裂纹面状况不同的断裂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裂纹面的状况对于含裂纹材料的σc(21/2)值有强烈的影响,并利用断裂力学的原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实验中解决了如下技术关键: 1.可用三点弯曲、局部受拉、单面启裂、双面贯穿的方法,在脆性材料板状试件(玻璃板、岩石板)以及有机玻璃板中预制中心穿透裂纹。 2.在裂纹端部预计裂纹扩展的区域内粘贴电阻应变片,用以判断并测量裂纹初始扩展及其相应的破坏应力σc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9.
用离子交换、酸和碱处理斜发沸石来提高它的吸水能力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测得的斜发沸石、丝光沸石吸附水的等温线具有非线性特征,但25℃的等温线在水蒸气分压高于2400Pa 时,斜发沸石、丝光沸石和有粘合剂的合成分子筛的吸水量随着分压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样品中含有粘土矿物产生水蒸气的毛细凝聚作用而引起的。根据沸石的吸附热和水的蒸发热,用沸石作为吸附剂和水作为工质能建立一个高效的沸石太阳能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980.
Strength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s and minerals are modified by aqueous environments. This results in two effects: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The chemical effect is investigated from both a theoretical and an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It is shown that a thermodynamic approach leads to a satisfacto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effect through an extended griffith concept.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have been tested using slow crack growth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with a special Double Torsion apparatus which was built for this purpose. The good agreement observed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s suggests that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in rocks is controlled by adsorption onto the crack tip. This result was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other authors (Dunning et al., 1984). However, th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of the model are that (1) there should exist a threshold stress below which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stops, and this threshold depends on the environment; (2)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and time-dependent phenomena could take place in the crust in a stress interval which could be as high as 50% of the rupture 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