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511篇
测绘学   373篇
大气科学   262篇
地球物理   673篇
地质学   1108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83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Grampian migmatites in the Buchan Block,NE Scot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Rocks exposed along the Scottish coast between Fraserburgh and Inzie Head contain information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Buchan Block, the type locality for low‐P, high‐T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t of the Grampian terrane, one of the major tectonostratigraphic components of the Scottish Caledonides. The ~8 km long section traverses a regional network of shear zones and, at the highest grades around Inzie Head, passes into the core of the Buchan Anticline, a large‐scale open fold that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a late structure, post‐dating metamorphism.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crease in grade from upper amphibolite to granulite facies and preserve unequivocal evidence for partial melting. The diatexite migmatites around Inzie Head, along with other gneissose units within the Buchan Block, have been regarded as allochthonous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that were thrust into their current position during the Grampian orogenesis. However, field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onset of in situ partial melting in metapelitic rocks,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garnet‐bearing aplites and associated pegmatites, occurred around Fraserburgh, where shear fabrics are absent. Thus, the rocks preserve a continuous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that straddles the shear zone network. This observation support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that anatexis was the result of mid‐Ordovician (Grampian) metamorphism, rather than an older tectonothermal event, and that the Inzie Head gneisses are autochthonous. Using an average mid‐Dalradian pelite as a plausible representative protolith, phase equilibria modelling satisfactorily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key minerals providing that peritectic garnet produced with the first formed melts (represented by the garnet‐bearing aplites) depleted the source rocks in Mn. The modelled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records a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at least 150 °C (from ~650 °C near Fraserburgh to in excess of 800 °C at Inzie Head) but is isobaric at pressures of 2.7–2.8 kbar, suggesting the Buchan Anticline developed synchronous with partial melting. The Buchan Anticline is likely an expression of crustal thinning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which produced voluminous gabbroic intrusions that supplied the heat for Buchan 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332.
拉萨地块松多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角闪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金红石。石榴子石环带不明显,核部成分均一,从核部到边部,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含量降低,可能分别记录了榴辉岩峰期及退变质过程信息。绿辉石显示微弱的成分环带,硬玉含量从核部到边部略有升高,部分绿辉石边部发育韭闪石退变质边,反映了在减压过程中外来流体进入体系的过程。多硅白云母具有高的Si含量(3.5~3.6),其中石榴石包体中的多硅白云母相对基质中的白云母有更高的Si值。本文利用Thermocalc变质相平衡模拟软件,结合详细岩相学观察,在NCKMn FMASHTO体系下,模拟松多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其中,榴辉岩峰期矿物组合为g+o+law+phn+ru,石榴石核部最大镁铝榴石值和石榴子石包体中多硅白云母最大Si值确定的榴辉岩峰期温压条件约为620℃,32×105Pa,榴辉岩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过程。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拉萨地块松多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并经历了相对快速的折返过程到中部地壳层次。  相似文献   
333.
陈丰  李雄耀  唐红  王世杰 《矿物学报》2015,35(2):255-266
水(冰)是最简单的化合物,也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矿物。通常认为,水无嗅、无味,无处不在。然而,液态水或固态水却是异乎寻常的物质。水具有某些其它物质没有的,特别是赋予生命所要求的特殊性质,如氢键、水簇和kosmotrope离子等。本文综述水(冰)的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分布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4.
谢先明 《测绘科学》2015,(12):50-54
针对传统多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估计方法存在稳健性不高、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稳健的多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估计方法。利用最大似然频率估计准则从最短基线干涉图中提取每一复像元随基线变化频率的粗略估计值,并把提取的粗略频率通过共轭复乘补偿给相应的抽样复干涉信号,来降低抽样复干涉信号频率,避免了干涉基线间隔过大导致的抽样复干涉信号频谱混叠现象,从而克服了干涉基线间隔对长基线干涉相位估计精度的限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干涉基线间隔的限制,能较为精确地获得长基线干涉相位估计值,对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拓展以及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5.
针对干涉图条纹密集,残差点较多,相位解缠困难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提出了借助低精度DEM降低条纹率,提高相位解缠精度的办法。采用Envisat ASAR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6.
随着InSAR技术的发展和SAR数据源的丰富,SAR数据相干、配准、轨道误差和地形误差校正等问题已经得到较好地解决,对于大面积观测滑坡这类小范围变形(相对构造运动和地面沉降)非常有效。目前大气相位带来的误差仍然是影响InSAR应用的重要因素。利用空间相关性去除区域低频大气相位延迟是一种无须外部气象数据、简洁高效的方法,但在已有的处理InSAR的商业软件如GAMMA中,大气模型使用的是高程与相位的一次曲线线性模型,无法适应我国西南山区复杂的大气相位湿延迟,往往会引入额外的误差。为此,本文研究了大气相位随高程变化的分布特征和最优拟合函数,并在Matlab软件平台上予以实现,可以将模拟的大气相位从解缠相位中很好地去除,使被大气压制的滑坡形变信息更好地呈现出来。以金沙江河谷巧家段岸坡为研究区,进行了蠕滑变形斜坡的识别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使用高程相位拟合多项式比单一线性拟合更易识别出滑坡范围,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遗漏,这对在我国西南地区水库岸D-InSAR观测滑坡变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7.
利用中国气象局中尺度模式(CMA-MESO)云降水物理直接输出的水凝物混合比, 确定基于冰相水凝物占比的雨雪相态判据, 并应用于2023年1月14—15日我国大范围降水过程的雨雪相态判别。结果表明:该判据明显改善了基于温度和高度场的厚度判据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夹雪范围判别偏大、对分散性雨夹雪漏报的问题, 6~18 h时效雨夹雪预报TS评分较厚度判据提升75%~100%, 24 h时效降雪预报TS评分较厚度判据提升67%;对全国雨雪范围判别合理, 对小范围雨夹雪具有指示作用;对全国3~36 h时效降雨、降雪和雨夹雪预报TS评分为0.76~0.62, 0.69~0.63和0.11~0.08;对降雨和降雪存在一定空报和漏报, 对24 h时效雨夹雪空报明显;对相态转换过程有较好指示效果, 判别代表站相态转换开始时间误差为1~2 h, 对我国东部地区代表站的相态转换和雨夹雪持续时间判别优于厚度判据, 基于厚度判据雨夹雪预报持续时间偏长。研究结果可为雨雪相态业务预报提供客观预报产品参考。  相似文献   
338.
WRF微物理方案对四川一次强降水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物理过程是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最重要的非绝热加热物理过程之一,成云降雨过程发生以后通过感热、潜热和动量输送等反馈作用影响大尺度环流,并在决定大气温度、湿度场的垂直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降水预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当中,更加准确的描述云物理过程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模式预报降水能力。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7月14~18日四川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3组数值模拟实验,每组实验采用了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方案的选取上主要采用了WRF模式3.0版本后加入的几种新方案,包括(1) WDM6方案(2) New Thompson方案(3) SBU-YLIN方案,在其他参数设置均相同的情况下,首先详细分析了在整个降水过程的各个阶段,3种方案下模式模拟结果与实况的差异,以及3种方案结果之间的差异。认为在降水初期,WDM6方案的模拟结果对比实况来看盆地东部降水中心偏南,而New Thompson方案和SBU-YLin方案模拟的雅安地区降水中心强度和范围都过大,但对于盆地东部的降水中心模拟较好,New Thompson方案对广元地区的降水模拟较实况偏弱。总体看来,New Thompson方案和SBU-YLin效果相当,WDM6略差。在大范围降水产生的时期,3种方案模拟的效果与实况都非常接近,只是各方案对乐山宜宾一线雨带的模拟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使得这一线成了整个区域的最强的中心,其中SBU-YLin方案加强最大,New Thompson方案次之,而实际过程中这一时期最强中心还是在川东北一带。WDM6方案模拟降水强度与实况最为接近,但中心偏东。其中7月16日18时~17日06时是各方案模拟效果最好的一个时段。3种方案给出的的模拟结果相差并不大,较难得出哪种方案的结果最好的结论,但可以初步看出,对于本次降水量级的模拟来讲,WDM6方案模拟降水的量级较好,较少出现模拟过强的现象,而SBU-YLin方案通常模拟的降水中心强度都要大过实际;从降水落区上来看,SBU-YLin方案的表现较好,WDM6方案则有一定偏差。在这两方面New Thompson方案都介于以上两方案之间。最后初步分析了各方案模拟所得的水相参量,主要包括水汽、云水、云冰、雨、雪和霰粒子的混合比,认为造成各方案之间降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方案处理云水粒子的差别造成。  相似文献   
339.
孙琳  张敏  郭彩娟  宁卓  张瑜  秦骏  张巍 《岩矿测试》2022,41(5):704-716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 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 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修复的内涵, 展现了解决“拖尾和反弹”问题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 研究显示: ①2000年至今, 自然衰减修复的相关研究逐渐从地下水污染羽衰减转向包气带源区自然消除; ②包气带自然消除过程被证实是源区自然消除的关键生物过程, 占LNAPL总质量损失的90%~99%;③LNAPL挥发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是源区自然消除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源区自然消除研究方法:①可分为LNAPL源区-羽识别、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三个部分; ②包气带定量评估常用浓度梯度、二氧化碳通量(动态密闭室和静态捕集)和热力学梯度是量化评估的三类方法。综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难点, 可以预见, 在未来研究中, 识别源区LNAPL的成分变化、明确源区自然消除的限速因子,以及开发恰当的气体脱气和气泡逃逸观测方法,是源区自然消除修复方法应用推广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40.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下一代VLBI观测系统(VGOS)的双线极化条纹拟合方法。现有的VLBI观测模式采用的是右圆极化(RCP),而VGOS系统采用的是双线极化。本文方法包括校正和组合条纹拟合两部分。校正部分选择一颗强源作为参考源,分别得到不同极化方式下的通道时延及相位校正数据,用于目标源的校正。组合条纹拟合部分将4种极化分量的可见度数据组合成伪Stokes分量,通过搜索差分星位角使伪Stokes分量的幅值达到最大,从而获得最终的时延观测量。与单极化条纹拟合相比,组合极化获得的条纹具有更高的信噪比(SNR)及更小的条纹相位弥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