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4篇 |
免费 | 1106篇 |
国内免费 | 8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3篇 |
大气科学 | 389篇 |
地球物理 | 2295篇 |
地质学 | 1507篇 |
海洋学 | 1035篇 |
天文学 | 80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237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256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28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324篇 |
2006年 | 297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54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Remarks on the Definition and Estimation of Friction Velocit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Rudolf O. Weber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1999,93(2):197-209
One of the mainscaling parameters in similarity theory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s friction velocity. Unfortunately, several definitions of friction velocity exist in the literature. Some authors use the component of the horizontal Reynolds stress vector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ean wind vector to define friction velocity. Others define the friction velocity by means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horizontal Reynolds stress vector. The two definitions coincide only if the direction of the mean wind vector is parallel to the horizontal Reynolds stress vector. In general, the second definition gives larger values for the friction velocity. Over complex terrain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terrain following flow is not necessarily horizontal. Thus, several authors have proposed to use terrain following coordinate systems for the definition of friction velocity. By means of a large dataset of fast-response wind measurements with an ultrasonic anemometer the friction velocities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are compared. Furthermore, it is shown that friction velocity can be well estimated from horizontal wind speed, and even better from simple horizontal or vertical turbulenc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2.
Ordos block was squeezed by the Qinghai-Tibetan block and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was intense. In the periphery of Ordos block, there was a series of folds zones and compressed faults with complicate structures. This paper used three-phase data of 1980,1990 and 2014 to calculate vertical velocity of Northwestern margin of Ordos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① the Hetao basin between the rise of Yinshan fault block and Ordos fault block showed relatively subsidence, in which Linhe basin was the most evident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about 2-4mm/a. The subsidence rate of Jartai -Yinchuan rift zone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Ordos block was about 2mm/a; ② the whole testing zone exhibited the evident inherited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rise and basin subsidence; ③the two leveling section through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and Dengkou-Benjing fa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ertical velocities on two sides of the fault was less than 0.5mm/a. 相似文献
23.
利用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在普里兹湾海区释放的8个Argos漂流浮标所获的总计662 d的数据,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和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西部和北部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向西的流动,说明此地区的表层海流以沿南极大陆的逆时针沿岸流为主。普里兹湾东部海流呈现先向南再向西或先向南再向北的流动,普里兹湾西北部海流呈现向南的流动。8个浮标平均流速在0.02—0.20 m·s~(-1)之间,最大流速为1.57 m·s~(-1),流速1.0 m·s~(-1)的大流速区主要集中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达恩利角外侧海域,流速1.5 m·s~(-1)的大流速区只出现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两处海域。 相似文献
24.
25.
地应变震兆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怀来台体积应变观测资料的特点,研究了体积应变观测资料的气压干扰、仪器漂移的剔除方法和预处理后的资料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发现,振幅因子和非潮汐应变速率在1996年以来,在首都圈地区中西部发生的中强地震前,均有大小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异常,这些参数可作为怀来地震台今后地震分析和地震中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6.
新疆帕米尔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并利用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7月11日期间的LandsatOLI数据监测了冰川的表面运动速度变化.监测发现,克拉牙依拉克冰川从2015年4月13号开始活动强烈,表面运动速度呈加快趋势,2015年5月8-15日期间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最大运动速度在西支中部达到了(20.40±0.42)m·d-1,冰川跃动达到顶峰.冰川跃动"积蓄区"位于西支冰川平衡线以下区域,跃动向下游接收区输送冰体体积约为2.4×108m3,大量冰体堆积在东西支汇合口地段(海拔3100~3500m),造成了该处冰面隆起,其中最大隆起高度为(130.58±0.70)m.本文获得了西支冰川由静止期、跃动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期间的冰面高程和表面运动速度变化,为本地区冰川跃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28.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 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 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 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 5 km,其中水深4. 01 km,洋壳厚度仅5. 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Futterman提出的地震波振幅衰减和相速度频散表达式为基础,从井震匹配的角度出发,推导了不进行反Q滤波、仅反Q滤波振幅补偿、仅反Q滤波相位补偿,以及反Q滤波相位与振幅同时补偿四种情况下,地震波速度频散与相速度及地震记录振幅谱间的表达式,并从理论上说明了反Q滤波相位补偿的必要性.通过相同观测系统,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分别激发采集的零偏移距VSP资料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推导的速度频散表达式的合理性;通过井震标定实例,进一步说明了反Q滤波相位补偿,可有效消除地震子波速度频散,提升地面地震资料与零偏移距VSP走廊叠加剖面的匹配度,最终提高地震资料成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氯盐和硫酸盐对遗址土体强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洗盐后的素土分别以0.2%的梯度加入NaCl和Na2SO4两种可溶盐,测试特定盐分含量和类别的含盐土在干旱环境下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波速以及抗风蚀能力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盐分的存在对土体起着一定的胶结固化作用,使得土体的强度表现出相应程度的增大,并且硫酸盐对土体的胶结固化作用比氯盐显著。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含盐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呈现出指数形式的增大; 垂直于压制方向和平行于压制方向的弹性波速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随着挟沙风速的增大,试样的风蚀损失量增加,同时在18ms-1的挟沙风速作用下,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试样的风蚀损失量逐渐减小,含盐试样表现出渐进破坏的形式。 相似文献